我八岁那年,外公因病仙逝。在外公的葬礼上,我伫立在外公的棺前,久久地凝视着他安详的面容,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生与死不过只是一尺之遥,生命随时都有可能结束。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充满价值和意义?之后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上六年级的时候,老师朗诵了一首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一个个朴素的文字,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就像一阵风,吹进了我的心灵深处。有个声音在耳畔不断地回荡:“我得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从古到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事业舍生取义,他们心中装的是天下黎民和民族荣辱,没有他们是大义奉献,就没有我们和平昌盛的年代。在和平的环境下,“舍生取义”的精神不会消失,它要求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要躲避挑战,不能偏安一隅,当威胁我们个人利益与社会秩序的恶性出现时,要敢于挺身而出,与之斗争!
我经常问自己:我现在的力量有多大,我要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在落后的山村里,贫困的家庭用凋敝残垣告诉我,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所房子;在翻山越岭的上学路上,孩子们用爬天梯、溜索道、翻山越岭的方式告诉我,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读书的机会;在炎热的夏日,农田里的农民用灼伤的后背告诉我,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秋季的丰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赢拮据的生活告诉我,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温饱……世界上有太多无助的呼唤与社会责任的要求,我们不仅仅要自己幸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重任。
时代的号角被吹响,召唤着奉献的精神。一个人的力量并不弱小,微弱的烛光可以点亮黑暗的房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雷锋走了,留下宝贵的“雷锋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取向;鲁迅走了,可伟岸的灵魂依旧在呐喊,浸润着后世文学创作者的前行探索;莎士比亚离开了,留存着浓厚的人文情怀,推动了人类历史上哲思和文思的发展。
是的,无私奉献,心怀大爱是矗立在人们心里永远的丰碑,盛开着璀璨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