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疗糖尿病的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一般说来,人们是比较了解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所起的作用,一部分人基本上也能自觉地坚持。然而,人们通常却忽视了另一个重要方面——情绪。人生中的各种情绪变化,一直在长期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情绪变化为什么对人体健康如此重要呢?中医把精神因素中的各种情绪变化称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总是难免的。常怀乐意、欢悦的心情,有利于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对健康是有益的。但是,过激的情绪变化,超过人体所能适应的精神刺激,就会打乱正常的生理活动, 而引起各种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大脑是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它对身体的一切机能活动起着支配或调节作用。精神刺激超过一定的强度,就可能引起大脑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因而,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其他器官的支配和调节的机能也会发生障碍,这是很多疾病发生或发展的主要原因。
那么,情绪变化又是怎样使血糖升高的呢?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当人的情绪发生急剧变化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升高,以促使肝脏中储存的肝糖原释放进入血液,提高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以便来满足大脑等重要脏器能量消耗的需要(在应激情况下所需能量增加)。与此同时,人体内分泌系统也分泌多种相应的激素,除胰岛素是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外,其他激素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如生长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一旦血糖升高,血中胰岛素就更加显得匮乏了,以致血糖持续升高。随着血糖的升高,病人的情绪也随之越加亢奋,伴随出现烦躁、口渴、发怒等现象。如此反复,情绪长期得不到稳定,则形成恶性循环,使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长期居高不下,造成持久性高血糖症。当人的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时,各种激素分泌处于平衡状态,肝脏能够有效地储存糖原,调节血糖使其下降。再则,当心情良好时,人体活动量也相应增加,即使胰岛素分泌量处于低水平状态,也能够单独依靠肝脏储存糖原和肌肉摄取葡萄糖的协同作用来调节,使血糖下糖波动又可导致或加重情绪变化,二者互为因果。因此,长期急剧情绪的变化可以诱发糖尿病甚或加重糖尿病病情。
那么,怎样做才能有利于糖尿病的恢复呢?孔夫子曾说过:“……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意思是,人到五十岁已知大自然的规律,六十岁能够听进不同意见的语言;到七十岁左右,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或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日子,当然不能超越道德和法的规矩。笔者认为,对人体健康最有价值的是“耳顺”。一个人要做到耳顺相当地难。年少时气盛,有时根本不听他人的意见;中年血气方刚,对于别人的批评,好的听得进,坏的,不但听不进去,还要大发脾气;只有在经历人生坎坷磨难之后,步入花甲之年,才能慢慢理解“谁人背后无人说,谁又背后不说人”,这个社会人生的常理,才渐渐能够做到耳顺。人到了老年,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人体各内脏功能的下降,以及性格的改变,有时会变得急躁易怒、气量狭窄,不能忍受委曲和冤枉。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有时会火冒三丈。当老人患有糖尿病时,这种“发怒”对身体的影响和后果更是有百害而无利。
因此,糖尿病人在饮食和服药治疗的同时,应尽量自我调节情绪,自我稳定情绪;要尽量做到开朗、豁达、乐观;要尽最大可能避免生气、发怒、紧张、焦虑、急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百病皆生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