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回娘家是各地都有的习俗,我们也不例外,每年都回去。
提前置备好回家要带的礼物,计划好回家的时间,初二早早吃过饭,拖家带口的往家赶。电话联络好大姐、小妹,差不多的时间,我们一同到家,省了父亲多做一顿饭的辛劳。
归家了,我们姐仨差不多十口人,家里的桌子有点小,父亲就把小桌并起来,才能坐下这么多人。孩子们一口一个“外爷”的叫着,尽管父亲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对里孙和外孙有差别。但回去后,孩子们围着他,他也挺高兴,尽心尽力问孩子们喜欢吃啥,他重新做。
隔代亲,可能也就在此刻,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快乐,体会到父亲的温和,脸上有了慈祥的感觉。
父亲去世后,初二那日我只回去了一次,家里冷冷清清的,让我心里颇为凄凉。母亲寡寡欲欢,回到家我们得自己动手做饭,母亲不知道该给我们准备什么。舟车劳顿的,姐妹们一商量,这两年也都是年前回去,把该走的亲戚都去看看,年后也就不回去了。
初二,给母亲一个自由,不等我们了,她想去谁家就去,母亲也乐的清闲,去自己的娘家转转,看看。
父亲在的时候,他会在我们进家门之前,准备好饭菜。电话询问路上状况,约莫好时间,只要进了家门,桌上准是做好热腾腾的饭菜,心里的那种幸福感,让人喜欢,让人温暖。
父亲不是专业的厨师,但是他会做饭,村里的红白喜事都会找他。父亲是个实在人,谁家有事,都早早去帮忙,晚上才能回来,累的倒头就睡。
村里后来有了不成文的规矩,过事情的,提前预请会做菜的人喝酒,到了正事时,被请的人拿着自家的菜刀就去了。
父亲主要是肉类和油炸类,这是他的拿手做法。所以,每次去帮忙回来,说乏的不想动。
从四十多岁开始,父亲一年中出于情面帮忙这种事不计其数。农村,十里八乡谁家有事,家家都会知道,只要有人开口,他都会去帮忙。
有时候帮忙就是两三天,看人家准备事情的大小。每次都是一条那个质量真的不怎么得晴纶毛巾,家里扔了一大堆。
父亲乐此不疲的忙碌着,他觉得自己会这个手艺,虽不是歌功颂德的事,能被别人需要,是一件快乐的事,怎么能不去呢?
他生病后,来家里看他的人很多。不富裕的邻居,遇到逢集了,人家到街上买一大盘水煎包子给他送来;有炸麻花了,给他买一袋子;还有人给他买牛肉汤、羊肉汤,吃的了吃不了,他都高兴的谢人家。
看他面带笑容,满足的样子,我们知道,他是欣慰自己几十年来好人缘换来的这份关心和温暖。
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给他拿了纯奶、麦片之类的补品,他都坚决不要,说太贵重了,自己也不习惯吃喝,还是粗茶淡饭的好。
父亲一直都没想到过自己会那么快离开这个世界,他还有很多未了的心愿,只是可怕的病魔和心魔,夺去了他的生命。
父亲在,回家的我们是踏实的,安稳的。没了父亲,回到家里,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母亲在我们的劝慰和影响下,慢慢走出父亲不在的阴影,能够健康起来,也是我们的福分。
母亲不让我们回家,她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我们姐妹也都没有了以前聚集一块的热闹。
回娘家的日子,也许以后会越来越淡,也就这样慢慢没有了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