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老湿发现了一个人生定律:
每个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口头禅:我都是为你好。
比如:
“女生要学会自爱,上学的时候千万不能早恋,早恋毁一生,听话哈,我是为你好。”
“上大学也要好好学习,不要整天想着谈恋爱,等你毕业了,想找什么样的不行!我这可是为你好。”
“不要去大城市闯荡,钱多事少离家近才是就业的基本,离爸爸妈妈近一点我们也好照顾你,乖,我都是为你好。”
“我已经给你安排好了,毕业之后就回家吧,两年之内把婚结了,结婚生子才是大事,我是为你好。”
“结婚之后就不要工作了,在家相夫教子多好,女人就要以家庭为重,我真的是为你好。”
对没错,文老湿又被逼婚了。
“我都是为你好”似乎成了中国的家庭教育必备纲要,而这背后也在映射着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望。但是,在文老湿看来,“我是为你好”实际上就像是一种绑架式的爱的教育。
大多数“我都是为你好”的潜台词就是:“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都多,所以你必须听我的!”但是!我想说,吃过的盐多久并不一定能说明什么,也有可能是你口味重好不啦。
虽然我承认你是出于爱我,是站在你的人生角度想要让我避开难题,但是,以我这二十多年来的人生经验来讲,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恨不得一夜之间就可以推翻这一辈子的人生经验,你钟爱的奥运冠军转眼就出轨了,你觉得恩爱无比的小夫妻可能说翻脸就翻脸了。所以,谁都不知道下一步人生会发生什么,谁都不能成为谁的人生导师。
在传统“父为子纲”的教育观念下,很多孩子还是会听从父母的指引:好好学习不早恋,毕业回家找工作,两年之内把婚结,相夫教子过日子。一切按照父母的意向,平安且平庸的活着,直到自己开始真诚的对下一个生命说“我都是为你好”。
但是这样的人生真的是自己的人生吗?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真的不会怀疑自己的人生意义吗?
有意思的是,二十岁之后我们的人生路通常是处于一片迷茫的状态,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怀疑和不确定。在这种怀疑和不确定中我们我们感受,判断,决定,摸着石头过河。而“我都是为你好”这种现象也可以说是父母对我们这样的成长阶段的焦虑,因为大多数父母的观念就是,我的一辈子就是为了后代更好。以这种信念为指引,他们将自己的全部焦点转移到子女的身上,希望用自己的全部人生经历去换孩子一帆风顺的人生,
连智慧的犹太人也说:“最重要的三件事是,做喜欢的事情,多看看世界,养育出色的后代”,所以,他们怎能不急迫的想要替你指引人生?但是文老湿觉得,这句话换成:“人生最重要的事,做喜欢的事,多看看世界,养育出色的后代,让他们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很多事情就会不一样。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人生选择,每个人会有每个人想过的生活,真正的为别人好,是应该知道他的内心归属。盲目的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看似是为他好,但更多的是为他带来困扰。
有些人省吃俭用追求安稳的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是毕生的追求;有些人浪迹天涯看遍人生风景过得也不错,所以别人的标尺并不适用于自己的人生,一千遍一万遍的“我都是为你好”,抵不过一句“你喜欢就好”。
但是,结尾文老湿要画风一转的来一碗鸡汤,就在这片文马上写完的时候文老湿生平第一次得到了老爸的道歉,让文老湿满腹的吐槽就像是这两天的雾霾一样散尽。就像《请回答1988》里面德善爸爸对德善说的一样,我们的爸爸妈妈都是第一次当爸爸妈妈,为人父母的心情大概也只有我们当了爸爸妈妈之后才能体会。
然而文二狗不争气,没能长的像德善那么漂亮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