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养成阅读习惯那段日子,每天耗在读书上的时间不少于3小时,经常把自己弄得头晕眼花的。
当时有个什么想法呢?就是:少看一眼书,就比别人晚知道一些信息,然后就会被后面的人追上、或者被前面的人远远甩下。
很长时间以后,当我弄明白一些事情的时候,回过头反省,觉得有点哭笑不得。
身边一些人,或多或少都有和我同样的经历,因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事情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不够用、精力越来越应付不过来。
如果自己慢下来,别人就会追上来,于是,埋头往前冲是下意识的反应,这很好理解:
当别人就快追上来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拔腿就跑,没人会先低头检查鞋带、确认周围环境再跑吧?:)
大部分人不会这样做,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看见别人超过自己,心很慌;
第二,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反超他。
但有没有想过:或许真的应该先检查鞋带、确认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再跑呢?
当然,每个人有自己的节奏,你也可能会说:我按我的节奏、跑我的道,不和别人比。
这样想完全没问题,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被动进入了比赛,即便是自己一个人跑,也是奔着自己定的目标去的。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看的话,每个人都在赛场里:和别人比、和自己比。
只要是比赛,都有个「进度」问题--什么时候、达到什么程度。
说到进度,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容易对比出来,我作为旁观者,曾经看过两件事:
同一个英语班,一位同学每天背10个单词,5天背了50个,但单词拼写测验下来,只记住了23个;
另一位每天也只背10个单词,但同时练习听力、阅读原文书,听不懂、看不懂的就查词典,测验时,掌握了34个单词--不但记住还能运用。
我加入的跑圈里有两个跑友备战马拉松,一位训练时每次多跑1公里,每天都跑,一周下来公里数总共只增加了5公里。
每天递增跑量,身体消耗非常大不说,受伤的几率也很高,通常情况下,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意外受伤;
而另一位虽然不是每天都跑,但因为有充足的时间让身体恢复,他每次都增加更多的跑量,一周下来公里数总共增加了9公里。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距?我认为是增长方式,如果用经济学术语来解释的话,就是:线性增长、指数增长。
拿上面两个例子来说。
前者用的都是线性增长方式:它是一种每天等比增加的方式,增长的基础是前一天的基数,类似100、110、120这样,每天在前一天的基础上都增加10;
后者都用了指数增长方式:它是一种一开始每天等比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幅度不再等比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增长基础除了前一天的基数外,前面增长出来的部分也参与计算,类似100、110、121这样,假定增长率都是10%的话,计算公式是:基数×10%+基数。
可以看到,越往后,两种增长方式的计算结果差距越大。
用这个角度看回文章开头的问题:在怕被别人赶超而盲目起跑和检查鞋带、确认环境再起跑之间,我们应该选什么?
当然是后者--指数增长的方式。
虽然选后者可能一开始会落后于别人,但盲目起跑的风险,和做好准备的抗风险能力一样,不可估量。
放眼个人的整个成长过程,我们具体又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指数增长、避免假性努力呢?
关于学习和成长
这里有三个学习选项:情绪管理、沟通技巧、心理学。你会选哪个?指数增长的特点和好处告诉我们:应该选学心理学。
当然,情绪管理的内容里一定也涉及到心理学内容,沟通技巧里说不定也会有,但实际情况是:情绪管理与沟通技巧的内容只有少量交叉,而心理学不但包含了二者的内容,还能从原理层帮助我们了解原因。
所以,学习学什么?
无论是想要了解行业、掌握知识点、还是得到一些技能、方法,都应该通过学习它们的底层原理,了解本质。
它是一种更深入的学习方式,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然而一旦掌握,它可以在你超越速成班同学的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接下来,怎么学?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具体内容上,吃透它。
拿学习知识点来举例。
你通常会怎么消化一个知识点?抄下来,背几遍?先收藏,用到的时侯再去找?
这里分享一下我自己这段时间在适应的新方法。
碰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我通常会做三件事:
第一,查它的定义、出处,弄懂它的意思;
第二,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一般会先讲给自己听,隔天再找机会讲给别人听;
第三,想办法把它和我已知的知识点连起来。
一般情况下,经过这三步,知识点就能牢固掌握了,而这里面,没有和记忆相关的方法,记忆是不牢靠的,不是说我们记不准,而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准确调出记过的信息。
这样做非常耗时、耗精力,但却可以最大程度的「一劳永逸」。
渠道选择上,同样的,遵循「宁慢勿快」的原则。
拿阅读来说。
想要学习底层原理,网络上的碎片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我更多时间是看书,我也非常建议大家多看非虚构书籍。
看碎片文章是很快:时间过得很快、内容吸收的很快,但能记住多少、有多少可以用来思考、加工成适合自己的信息?非常少!
不信你可以现在就试试:回想你今早通勤时看过的3篇碎片文章,它们让你学到了什么底层原理?
看书耗时耗力,但看非虚构书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可以跟着作者的脉络边看边思考、寻找书里的结构、整理作者的逻辑、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甚至是发现不足之处。
这些,都是快速阅读无法做到的,长远来看,哪一种更有利呢?
方式上,多种形式围攻一个学习点。
像我前面讲到的学英语那个例子,就背单词这件事来说,单纯记忆是一种方法,但加深记忆更好的方法是那位同学用的:把单词放进句子里,听它、读它、对话时讲它,听说读写全方位围攻单词,比单纯记忆效果好得多。
这又是一个无法省时的方法,但前期打基础打得越好,后期越轻松、越「快」。
学习、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我觉得:每一个阶段都鄙视上一个阶段的自己,是件好事。
关于做事和赚钱
我耕耘头条号快半年了,还算是新手,过程中经历一些波折,但始终没忘写作的初衷:
第一,想表达,而写作是适合我的表达方式;
第二,想要通过文字正面影响别人,因为我自己曾是别人文字的受益者(现在当然还是);
第三,想通过写作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记录成长历程。
当我专注在写作这件事上的时候,我得到了头条优质创作者认证、图文原创标签、很多新功能的内测机会、账号更多曝光量以及一波支持者,而开始写作前,完全没想到能收获这些。
所以,我赞同一个观点:专注做好手头上的事,回报是自然而然的事。
我的理解:回报不仅指金钱,也包括认可、支持、正面评价等比钱更难赚的东西。
当然,专注做事,回报可能要很久才会出现,我也可以每篇文章都去蹭热点,各方面的数据一定比我现在的好看,但大众一头热关注的东西,来的快去的也快--信息传递快造成的问题是:新鲜事实在是太多了,每一个热点都在争夺读者的时间。
我希望做好东西,好东西历久弥新,急是做不出好东西的。
最后说说对于赚钱这件事的看法。
我没创过业,但我对它挺熟悉的,因为家里有人被它折磨了很久,说「折磨」一点都不夸张,经历过的人一定会赞同。
就我接触过的创业者里,有一点最让我佩服:创业初期,拿到一笔包含薪水的投资,他们放弃自己的薪水,把钱全部投入到项目本身上。
然而,何时能进账,是未知的,意味着:在这个项目上零收入多久,不得而知。
然后,可能熬到了终于有红可分,按一般思路来想,饥渴太久,得大吃一顿吧?然而,他们只从利润里拿走极少的一部分,当作对自己辛苦的奖赏,其余的再次投入到项目本身上。
只挑九牛一毛说,你就应该能感受到:创业者对赚钱这件事的态度,和每月固定领薪水的人大不同。
到手的钱让给公司,他们笨吗?
一点也不!他们不过是都学会了「延迟满足」,简单来说就是:不要眼前的100块,要20个月以后的10000块。(强调一点:不是所有创业者都完全奔钱去,这里只是用钱比喻比较方便。)
创业成功的比例非常小,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
有人想要推动行业进步、有人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有人想要在曾经看不起自己的人面前抬头说话、当然,也有人受惑于创业成功带来的各方面巨大的收益... ...
无论哪一种,我们或许都应该向创业者们学习,学会「延迟满足」,试着放弃眼前的蝇头小利,看远一点,视野会更开阔。
然而,放弃眼前的利益,要求你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赚取更大利益的能力(这句里的两个利益,不仅指金钱),那么,是什么给了自己这样的底气呢?
是今天整篇文章提到的那些东西--关于学习、成长、做事和赚钱的思考。
它们都是耗时耗力的方法,没有哪一项是速成的,我认为:打地基的时候不急于求成,结果会比较牢固,欲速也能达,但返工的可能性非常大,有返工的机会算好的,就怕有些重要的事,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
我相信:在成长的路上,终有一天,那些慢下来沉淀出的东西,会共同参与计算,帮助我们的成长实现指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