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大半年的隶书写出来却丑的没法看,原来是这三个原因导致的

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

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那么问题就来了,虽然隶书确实很美但不容易写好也是真的

比如说我吧,已经练了大半年的隶书但写出来的字也就自己能看,都不好意思发朋友圈

最后实在没办法只有厚着脸皮去请教专门写隶书的大师,经过他的提点才发现原来是这三个原因阻碍着我进步

1、偏枯

运笔的偏枯,即用两种字体的笔法,写成一个字。

“真草合成一字,谓之偏枯。”偏枯当然也包括真隶合成一字,隶篆、隶草合成一字等混杂写法。

运笔的法度是区别字体艺术特性的准绳,不能有毫厘之失,

“若豪(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因而,绝对不允许运笔偏枯,写成杂体俗字,反以为是书艺创新。

运笔偏枯的弊病,近代以来更加严重,主要是由于“欲变而不知变”,不理解“每作一字,即须作数种意况”的意旨,以致把意、法混淆了。

这当然也与讹传误导以及标新立异等有关。

2、板滞

由于运笔的基本要求,是把笔画写活,所以历代书家都把运笔的板滞,视为一大弊病。

“书忌板滞,画忌板结。”唐太宗论笔法也说:“勿令有死点死画,方尽书之道也。”时至清代,人们对笔法更加隔阂,加上社会政治原因,遂形成了死板凝滞的“馆阁体”。

但是,在反“馆阁体”的人士中,崇尚法帖的书家.未能摆脱板滞的弊病;尊碑的书家,因为“古今阻绝,无所质问”,

竟用秃笔描摹篆书,用羊毫笔涂画隶书,也把笔画描画得板滞不堪。

至于板滞的表现,有如枯木、死蛇、破笛等形态。枯木形病笔,是运笔直锋牵裹所致,即所谓“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

死蛇形病笔,是运笔生拖硬拉,缺乏虚实导顿的缘故。破贫形病笔,是信笔抹画造成的,多见于隶书和魏碑字幅。

3、浮薄

运笔的浮薄也是一大弊病。运笔要求遒劲有力、万毫齐力、力透纸背、“人木三分”,把笔画写成“铁画银钩”,以表现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运笔浮薄的毛病,古人多半是因为运笔方法不当,而今人明显是缺少临习功夫。

一些“书法家”,运笔不仅横勒不能紧越涩进,竖努不能摇曳战行,而且连横平竖直都做不到,就必然会把笔画写得浮薄曲枯,如同败蔓;

或者用锋遣毫,铺裹无度,运行失节,把笔画写得形似烂绳;

或者指腕不能运转,笔卧纸上,把笔画写得好像面条等.书法是“书而有法”的艺术,过不了运笔法这一大关,就不能跨进书法艺苑的大门。


如果你在学习隶书的过程中遇到了和我一样的困扰,建议收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隶书也叫“隶字”。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因袭小篆并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
    兰陵畫生阅读 3,558评论 0 11
  • 执笔法 即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
    书法人生阅读 6,030评论 2 32
  • 按语 书法艺术自产生以来,除了有丰富的作品呈现给我们,还有前人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学习书法若能结合对书论思考的研究...
    子正书院阅读 5,036评论 0 4
  • 新年的第一天躺在宿舍里,眼泪控制不住的流下来,滴答滴答。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我想我可能抑郁了。
    赵特琦阅读 858评论 0 0
  • 这是从奶奶那里听来的故事。 爷爷奶奶还很年轻的时候,是住在山区的。爷爷工作的地方在山里,每天结束完工作,就会开着拉...
    怪狸乱神阅读 3,69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