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47】
看完了《批判性思维》,按照惯例本来该写一篇读后感的,但发现写不出来。
是书里的内容太难吗?好像有一点,纯理论的东西太多,而且翻译的又不怎么好;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内容吗?也有一点,读到最后脑子里也仍然混沌一片,没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刻意求快”以至后来理解力都有点跟不上了吗?有这个原因,连续看书时间太长了以后,脑子就越来越如粘稠的泥浆一般无法流动了,最后只剩下眼睛对文字的机械性“扫描”,大脑对它们根本就没有进行同步处理;何况越到最后越头昏脑涨,为了尽快结束,更是一目十行,完全不再顾及书里的具体内容。
这些都是到目前为止我在看书的时候还时不时会掉进去的陷阱,可见习惯的力量到底可以有多强大。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讲“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的书,同时从多个方面介绍了有关“批判性思维”的内容,比如人们在日常思考中常常不经意间就会犯的许多“思维和逻辑谬误”。如果我们能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养成这种思维能力,那么今后在看待世界和分析问题的时候就更容易保持相对客观理性的态度,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定,这也正是“批判性思维”最大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选书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带有“原书第10版”的标签,下意识觉得这肯定是本非常好的书,不然怎么会再版这么多次,但是粗略看完第一遍之后,又感觉似乎并没有开始以为的那么出众。这再次证明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句老生常谈,当然另一种可能是我还没有领悟到全书的精髓,不过即使如此,这书看起来也是没什么机会重读了,没领悟就没领悟吧。
另外,看完这本书以后最大的感觉是,能阅读原著的还是要尽量阅读原著。译著里面当然也有非常优秀的,但能不能选到这样的书有时候真的只能靠运气,而且翻译这活儿“看起来简单”,但真正能翻译得漂亮的其实只占极少数,“信、达、雅”其实是个很高的标准,否则我们应该有很多的翻译名家,然而事实上并没有。
所以哪怕就为了这一点,喜欢读书的人也应该尽量多掌握一门应用广泛的语言,这样,你就多拥有了一个完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