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是“社”和“稷”的合称。
社是指古代的土地之神,按五行方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
稷是指五谷之神,有时特指其中的原隰之神——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这是农业之神。
传说,发明“社”的是共工的儿子句龙。古代,人们备受洪水之害。发洪水的时候,人们四散奔逃躲避,争相往有土丘的高处跑,跑得慢的就被洪水冲跑了。洪水越大,失去生命的人越多。可是有的地方没有土丘,句龙就组织人们挖土堆丘,人们在土丘上居住,大大减少了洪水带来的危害。后来由近及远其他地方争相效仿,建了无数个土丘,供人们居住。这都是句龙的功劳。句龙因其智慧和功绩,更加受人拥戴。句龙则将土丘的建立是他替天行道,土丘给人以安全和守护,于是就有了对土丘的祭拜,这个土丘就成了祭拜之土,“社”出现了。第一个土丘的规模是每丘能住25户,后建的土丘也基本住25家左右。刚开始,只有句龙初建的土丘被祭拜。句龙死后,被奉为土神,也叫社神。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专门建造了房屋祭祀,称之为“后土”。
烈山氏的儿子柱做夏的稷正(主管农业的官职),在其死后,被奉为农神,也叫五谷神。 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乡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为睦邻欢聚的日子,同时还有各种欢庆活动,“社戏”、“社火”就是很好的例子。现代生活中的“社会”一词,也与社日活动有关。
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也与社日活动有关。 中华文明是从农耕社会开始的,由于人们崇拜大地和能生长谷物的神灵,于是产生了“社稷”的概念,并形成了从中央政权到地方百姓的祭祀活动。“社”和“稷”这两个神灵相近,人们便一起祭祀他们,久而久之形成了“社稷”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