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古代,人们常用“桑树”“梓树”来指代故乡。但其实,大自然的林木多不胜数,为何单独用桑树和梓树来指代家乡故土呢?
这还得从古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开始说起。我国古代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那时推崇的是男耕女织。男子耕种负责种田,女子纺织负责纺织。
桑树(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古人养蚕、种桑树。桑树的叶子用来养蚕,桑树结的果子叫桑葚,既可以食用,又可以用来酿酒。桑树的树干、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桑皮可以用来造纸,桑树还可以入药。
而梓树呢,它的用途就更广了。梓树的叶子可以作为食物,梓树的皮是一种中药,梓木清软,常常用来制作家具、乐器。
由此可见,桑树和梓树,对于小农经济的家庭生产来说,用处多多,简直就是活宝。
桑树的果子——桑葚(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因为桑树梓树和古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们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后院种植桑树。时间久了,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所以人们常常把故乡称为桑梓。
其实像桑梓那样指代另一种事物的用法在汉语中很常见。比如古人还会用“社稷”来指代国家,用“鸿雁”来指代书信。
2
我们先来看看“社稷”这个词。
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
稷,指五谷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祗,这是农业之神。"稷”,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
两者本来各不相干。“社”字在甲骨文中与“土”字一样,作“◇”,像女性生殖器。也就是说,社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生殖崇拜。在春秋时代,还可以看见这种原始崇拜的流风余韵。
社,既与“土”本是一字,后来加上了“礻”旁,也就成了土地神的名称。社祭的神坛也称为“社”。
社稷坛(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乡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为睦邻欢聚的日子,同时还有各种欢庆活动,“社戏”、“社火”就是很好的例子。现代生活中的“社会”一词,也与社日活动有关。
“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
“社稷”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据此书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土地,后者代表血缘,同为国家的象征。《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就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的意思。
3
再来看看“鸿雁”这个词。
众所周知,“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
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古人当时的通信手段较落后,渴望能够通过这种“仁义礼智信”俱备的候鸟传递书信,沟通信息。
鸿雁(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于“鸿雁”后来何以得以指代书信呢?这还得从汉朝的苏武说起。
根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出使匈奴的苏武,被反复无常的单于扣留达19年之久。
昭帝即位后,了解到实情,让新派出的汉使对单于说:“汉朝天子猎到一只北来的大雁,雁腿上系着一封信,写着苏武正在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
单于见道破天机,无法隐瞒,遂放苏武归汉。“鸿雁传书”一词即由此而来。
苏武牧羊(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后,在汉语中便有了“鸿雁传书”之说。 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桑梓”指代故乡;“社稷”指代国家;“鸿雁”指代书信。这种选用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来支撑另外一个概念,在汉语中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
假如我们平时稍加留意,会发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学习汉语,既要了解这些词语的字面意思,也要留意它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里是@月然的文史笔记,每天为你分享有趣、有温度的文史知识,欢迎关注。
【本文有“月然的文史笔记”发布,2020年06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