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框架
早晨在八通线上看李翔《商业内参》的今日文章,头一条他分析为什么现在实体商场为什么不好过,讲了三点原因:
- 在过去十年,因粗放式经济发展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十分繁荣,盖了过多的商场
- 近几年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吞噬了一部分商场的市场份额;
- 经济下行,进入新常态,对一些商品的消费也开始下降
第一条从经济学的供给需求角度来看,由于房地产的繁荣造成商场供给过剩,为吸引作为需求方的大众,必然需进行激烈的竞争,所以目前商场的各种打折与活动是十分繁多,以至于造成大多数人去商场买东西,如果没有打折都不会购买了。这说明了线下商场已完全成了一个买方市场,已失去很多定价主导权。
第二条则是从竞争对手角度进行分析,电子商务刚起步时,商场没有把他们当作一回事,仍然是停留在固有的思维层面,继续进行线下门店的扩张。由于当时最有钱,最有供货渠道的商场对电商的忽视,给当时的电商创业带来了急速的发展,京东、淘宝及很多老牌电商都是在此刻开始成长的。当商场的管理者意识到电商的冲击时,也纷纷自建线上交易平台,但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仍局限于将商场信息化的思维层面:建一个网站,将各类商品在线上做个展示,而没有进行深度的线上运营与推广。最终这样的线上网站也只能作为一个摆设,没有明显的交易额,线下实体商场仍是主力,甚至是全部的交易来源。市场环境了变了,思维仍然没有与时俱进,也不思进取,最终造成了今日半死不活的局面。这有点像温水煮青蛙,如果将青蛙丢进开水,青蛙可能会奋力一搏跳出开水,如果将青蛙放进温水,然后逐渐加温,青蛙真的被煮死了。“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商场亦如同人生一般,不与时俱进,就会被社会给淘汰。
第三条则是从宏观的经济环境进行考虑,GDP已从十年前的十点低落至目前的七个点左右,整体经济是下行的。整体下行会带来消费的变化,不论是消费商品的数量、质量还是结构方面。之前大家更关注实体商品、衣食住行方面的商品消费,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消费已经得到了基本满足,转而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甚至非物质方面的需求。传统的商场如果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造,则无法满足大众的这些消费需求转变。
社会科学 - 通过现象看本质
社会科学不同于理工类学科,没有严格意义的对错与是非,更多是基于个体的价值与主观判断。你的世界与我的世界可能是两个世界,虽然世界可能只有一个,如同一千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种对哈姆雷特的理解,但莎翁创作这个剧本时,我想是只有一个他心中的哈姆雷特的。即使他仍然活在世,如果问及哈姆雷特的主旨时,他仍然会解释成一个与当时创作不同的哈姆雷特,这就是社会科学。那么社会科学传承的是什么呢?我想只有爱。有爱就有恨,有恨就有战争与杀戮,有战争与杀戮就有反战争与反杀戮,也就是正义,有正义就有和平……。所以对一切的社会科学的解释都可以从爱的角度进行阐释,虽然有时是那么不直接与明显。
爱是不可以量化与测度的,是个体的价值与主观表达。所以对于一个社会事件是否存在本质,其实是很很难去界定,哲学在探讨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讨论了几千年,仍然是没有定论,或许是根本没有本质的定论,有的只是个体对三个问题的解释与阐释。如同一枚硬币,有正方两面,在概念不存在歧义的前提下,这是一个物理事实或者叫客观事实,所以说一枚硬币有正方两面是一句废话,对解决问题或许没有任何意义,这也是不少人很痛恨辩证哲学以及中庸之道的原因,因为用辩证哲学的思维与中庸之道的方法去解释与认识社会事件,完全在说废话。
李翔在今日的内参说到,恒大的许家印能够得到香港新世界创始人郑裕彤的帮助度过之前的财务危机,是由于在于与他们玩“锄大D”时建立信任。“锄大D”是一种在粤语地域十分流行的扑克游戏,仅靠这个扑克游戏就能建立涉及几十亿资金交易的信任,我想多半是值得怀疑的。或许真实情况确实如此,但更加确信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信息未被解读。为了给大众传播不至于烧脑的解释,就省略很多其他因素,那怕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喜欢简单的解释,喜欢单一因素解释,复杂的解释只会带来传播效果的折扣。从这点可以看出,一些流行的文章包括书籍所传播的观点,不是以偏概全,就是断章取义,对于没有思考力的大众更多的不是学习,增加知识,而是毒害他们的思想,给他们以世界的种种假象。所以说通过现象看本质是一个矛盾的说法,谁是现象,谁是本质是一个很难的问题,需要读者去思辨,去求证,去去伪存真,而不是一味接受,尤其是在树立个人价值时,树立对世界的认识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