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第一次读他的词是高中课文上,当年语文课本里的宋词挺多的,学到这首时,我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一个义愤填膺的白发老人,踌躇不得志的模样。心想:世道如此,何必执着,词人有才,不够洒脱。
年轻的我,喜欢李白的浪漫,羡慕白居易的洒脱,偏爱李清照的幽怨,佩服李煜和柳永的婉约多情,对着辛弃疾,除了他的词,毫无所知,只觉得他一副愤世嫉俗的模样。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走过青春年少时光,再来读他的词,品他的人生,我为过去的偏见惭愧不已。
01
辛家有子,从小立志
辛弃疾,出生于公元1140年,逝世于1207年,山东人,南宋词人、将领,为官时期屡遭劾奏,数次起落,终其一生的理想为上阵杀敌,忠贞报国。
1140年并不是一个好时代,此时中靖康之耻的第十三年,多地为金国的殖民地。金人所到之处,烧杀抢略,无恶不作,北方的大片国土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之下。
“光复故土,还我河山”在这个特有的时代里,辛家一个天生带着武器出生的文艺少年横空出世,爷爷辛赞很崇拜西汉的名将霍去病,希望此子能成为大将之才,所以取名为“弃疾”。
爷爷辛赞是对辛弃疾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从小就教育他:勿忘国耻,复兴中原,从此小小的少年便开始舞刀弄剑,心里树立了推翻女真人在中原的统治,恢复大宋故地的理想。
02
鲜衣怒马,名动天下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长大后的少年一腔报国热情,幻想着自己骑着白马,上阵杀敌,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2岁的辛弃疾在家乡召集了2000人的队伍,组成抗金队,踌躇满志的投靠了抗金大部队的首领,赵义军耿京。
此时耿京有一个部下名叫张安国,被金人所收买,摸进营帐杀了耿京。首领去世,一时群龙无首,军心不稳。
辛弃疾的说此事后,非常气愤,决定出手,击杀叛徒。
靠着挑选了50人的敢死队,前往有5万人金人军营去抓张安国,可谓有勇,通过周密计划后,突袭金营,活捉张安国,并让50个兄弟安全返回,可谓有谋。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此事传了出去,从金国到南宋,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在了传奇一般的存在,他的英雄壮举震惊了南北各地,名动天下。
03
无奈为官,政绩卓著
少年英雄之行径吸引了南宋朝廷的眼光,辛弃疾率领的部下归宋,南宋朝廷很高兴,宋孝宗马上给辛弃疾官做。
可辛弃疾志不在官,而在抗金也。
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眠不休,少年满怀志向的写出《美芹十论》,畅论抗金大计,眼中泛着希冀的光芒,等着孝宗的决策。
但是孝宗并不买账,他对于金人过于畏惧,以致于完全不想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所以也导致这套完整有效的抗金论文付诸东流。
少年并不死心,又把恢复中原的具体计划写成《九议》,献给虞允文。希望虞允文能够将此交给天子,此文同样石沉大海,少年充满希望的心变成了失望。
现在读来此事,我都能感受得到少年在巨大期望后的无限失望之情,可又能怎么办呢,少年并没有怨天尤人,他决定将这些措施到自己任职的地方去贯彻实施。
事不如意,不知是业绩做得太好,还是朝廷不放心在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他的官是换来换去,每一次的努力往往是初见成效就半途而废。
此时是1169年,辛弃疾29岁,义愤填膺却又毫无办法,在又重新任职建康通判后登赏心亭。面对大好江山,想到收复中原的事业,他一筹莫展,百感交集而作此词京《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他登上山岭,看着冷清的江水,悲愤之余便用自己的宝刀一遍又一遍的拍打着亭上的栏杆,他问自己:为什么这刀上没有染上敌人的鲜血,为什么我就这么的报国无门,为什么朝廷这么腐败?
没有人能够回答他,山河破碎,壮志成空,岁月无情,他担忧啊:这风雨飘荡中的国家,还能够飘摇多久呢。
虽不能征战沙场,但也要做一个好官,辛弃疾为政英明果断,雷厉风行。
他用铁腕手段稳定荒政,修水利、议屯田、兴学校、平盗匪、练民兵,组建“飞虎军,”筹备抗金,随时准备投放战斗。
每到一地,经过他的治理,当地的民风政局就大有好转,真可谓文武全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