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勒索》一书中提到,当一个人在关系中,感到不舒服,难以和对方相处。
很有可能是因为,他遭遇了情绪勒索。
情绪勒索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一方通过一些手段,给另一方带来心理压力,让对方产生挫败、恐惧等等这些不好的情绪。
于是乎,为了减少不舒服的感受,受到压力的一方就很有可能妥协,按照对方要求去做。
时间一长,形成恶性循环,被情感勒索方逐渐失去“为自己做主”的能力,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永远走不出来。
要觉察到,当你没能力帮对方解决问题时,你会有深深的内疚感。这就是不对的。你已经把对方的课题当成自己的课题。
如果是对方让你陷入进去的,那他就是情感勒索。
以下对话是不是很熟悉?
父母对子女说,“我这辈子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你怎么忍心让我失望?”
丈夫对妻子说,“你真自私,居然想让保姆帮你带孩子,你会毁了孩子的一生的!”
女孩对男朋友说,“如果你敢回公司加班,我们就分手!”
奇怪的是,我身边的人,都很善良也很爱我,为什么我还会被情感勒索呢?
这也是导致很多人无论内心多痛苦,都选择默默承受的原因,因为他们不愿意接受爱他们的人,却一直在伤害他们的真相。
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心理学家发现,情绪勒索经常发生在身边的人之间,情侣中更多这种强迫的爱,还不容易被当事人察觉,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勒索者或者被勒索者。
也就是说,有时候勒索者并非自愿或故意,他们也许只是出于惯性,或者,因为恐惧,害怕被抛弃被背叛。
想想,越是你身边的人,你越重视你们之间的关系,对方的情绪也就越能影响你。反过来说,你不在乎的人,你会在乎他的想法吗?更多大概是,管他的吧。
所以,当这种影响强大到,能让你为了满足他,而心甘情愿放弃自己的需求时,情绪勒索也就顺理成章产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情绪勒索是双方互动的结果,只有一方愿意接受勒索,另一方的勒索才能成立。歇后语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你的“不作为”,只是帮助你亲近的人成为勒索者而已。
什么人最容易被情感勒索,就是自我价值感太低的人,换句话说,他们觉得自己不重要。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时,他们深受“本应该”魔咒的束缚,:别人希望你完美,希望你无私付出,希望你有高洁的人格,希望你不为自己考虑。
如果你不完美,不无私付出,不高洁,那你就是一个失败者,你就没有价值。
这种逻辑总会左右我们的思维,让我们难以看清真正的自己,迷失在别人的评价里。
心理咨询师建议我们,要对认知方式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就是要让我们抛弃传统的成败论。
正确地认识、评价并接受自己,从挫败感里解脱出来,从而确立自信,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就不会因为低价值感而那么容易被情感勒索了。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分享她摆脱低价值感的方法,她如何摆脱家人的情感勒索。
方法很是巧妙,书中她利用双重视角看待自己,呈现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理解,可谓是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在她的自传里,作者塔拉把自我分裂成了两个,一个当时感知周围世界的“体验自我”;还有一个是负责观察反思的“叙事自我”。
书里有两个声音在说话:一个是7岁的塔拉,对生活感到无望,这就是“体验自我”,相当于小说里的人物视角;另一个是30多岁写书的塔拉,平静而理智地审视当时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这就是“叙事自我”,相当于小说里的叙述者视角。
这个“叙事自我”就是塔拉的新视角,她通过双重视角,让她能够理解和接纳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摆脱旧的自我,摆脱家人的情感勒索,重塑新的自我,重新掌握对自己人生的控制权。
有个朋友说过,情感勒索犹如蓄水池入不敷出,我们很早就学过,几个注水口,几个出水口,本身水池必须维持在一定的警戒线以上。
不然一旦一直入不敷出就要消耗自身存储的能量,所以与人交往就是在互换着能量。
有的人只在你这里攫取能量而不反馈,多数人是有来有回,但是还有的人之间,就是彼此互相补充,越来越充盈,这就是可遇不可求的良性循环。
不再过浑浑噩噩的生活,对每一件事保持觉察,换双重视角去观摩自己的内心,平和理智。
当你不断切换角度和维度时,能够看见自己的价值时,就不会再陷入对任何人事物的执迷中,也不会被任何人事物道德绑架和情感勒索。
那些让你焦虑不安,对你进行情感勒索的,直接远离就是。不要妄想当圣母,别人并不会理所当然,因为你的无私付出而改变。
无限度攫取别人能量,而不反馈的人,就该远离。
任何时候都要记得,你最珍贵。你不需要为任何人,做无谓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