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的所有苏军将领中,朱可夫元帅无疑是最著名的一位,这位将军冷酷无情,为了实现目标不会介意成千上万士兵的死亡。不可否认,他有军事天才,无论是对战局的判断还是投送兵力的决心,苏军将领中没多少人超过他。但是,朱可夫的作战战术被后来的历史学家认为较为粗糙,和曼施坦因这类名将比起来粗糙不少,往往倾向于高压战术,用更多的力量来获取胜利,就像一台巨大的压路机碾过所有对方抵抗。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苏联军队的过度损失,但靠着苏军的兵力兵器数量,他的战术仍然是非常有效的,甚至可以说是适合苏军的。
然而,在战争胜利前的最后一刻,仍然采用鲁莽的压路机策略作战,这就有点令人怀疑这位名将的水平。发生在柏林战役中的泽劳费高地大战,就堪称是朱可夫军事生涯中一个被忽视的黑点。1945年4月16日,苏军发起对柏林的攻势,两个方面军,总计250万人、6250辆坦克、42000门火炮以及7500架飞机,而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是实力最强的部队。从当天凌晨3点开始,自信满满的朱可夫的部队发起对柏林之锁——泽劳费高地的攻击。
泽劳费高地位于柏林的东面,高出周边地面约48米,就像一大片墙一样拦在柏林之前,对于柏林的防守有很大的意义。驻守此地的德军第九集团军,只有14个师,512辆坦克和800门自行火炮,从兵力对比上看,德军必败无疑,甚至于能守一天都是问题。
1945年4月16日,苏军以两个方面军的兵力对柏林奥得河畔的泽劳高地进行了正面突击。苏军部署4万门火炮,每公里正面密度超过300门。在第一天发射了180万发炮弹,投射量3.6万吨,空军则投下了3000吨炸弹。苏军投入了几乎所有的预备队,对德军发动猛烈攻击。
在苏军的大炮开火后,143盏探照灯打开照射德军阵地,苏军从凌晨3.30开始进攻。然而这种缺乏思考费策略并没有带来帮助,炮击后的烟尘使得探照灯的光线无法起到影响守军视线的作用,反而变成了指示苏军目标的工具。加上德军阵地坚固,苏军炮击未能获得预期效果,德军的反击令苏军血流成河。
16日一天下来,苏军寸步难行,朱可夫此时展示出迷信高压策略的一面。在进攻受挫的情况下,他做出决定:将原本用于扩大突破口的装甲预备队投入战斗。原本苏联的战术是步兵撕开防线,随后坦克部队投入扩大突破口并进行深远突击,大量密集坦克部队投入狭窄的阵地攻防战,这是战术大忌,但为了快速夺取阵地,朱可夫显然犯了这个大忌。
其结果,就是苏军部队遭受了大批的屠杀,无数坦克和士兵变成废铁和断壁残肢,战场充满了血与火。此时的具体细节无须多言,总体上说就是蛮力的对抗。朱可夫甚至为自己的指挥官下了死命令,那就是攻克不了阵地,指挥官也要进入惩戒营(苏军敢死队)。经过4天战斗,苏军突破了德军防线。直到4月19日晚上,朱可夫的部队总算是攻下了泽劳费高地,通往柏林的大门被打开了。代价是3万人战死,21万人受伤,近800辆坦克被毁。苏军在这场血战中损失惨重,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阵亡官兵高达3万人,受伤21万人,837辆坦克被摧毁,被击伤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数量达1653辆。
在泽劳费高地之战,最大的功臣是苏联的B-4榴弹炮。这种履带式的重型榴弹炮通常在200~300米的距离上对已暴露的德军工事或街垒展开直瞄射击,其火力支援一般以400米纵深为限。如果突击工兵群需要更大纵深的火力支援,B-4榴弹炮则只以曲射方式,轰击广场、十字路口和拐角建筑等大型目标,以免因过于靠前而遭到德军火箭筒小组的狙击。
在后来4月30日柏林战役中,苏军第150师和第171师已抵达“第三帝国”的象征——国会大厦。面对负隅顽抗的德军,杀红眼的苏军集中89门B-4榴弹炮、SU-152自行火炮和BM-31安德柳莎火箭炮进行30分钟的直瞄射击,国会大厦的墙面顿时变得千疮百孔,用砖石堵住门窗构成的火力点连同后面的士兵都被炸碎,大厦厚实的墙面也被炸开若干大洞。
其实,只要有一些耐心,给步兵部队更多密切的空地支援,不过早投入装甲部队造成混乱,苏军的损失不会那么大,而攻克高地的时间也不见得晚太多,朱可夫的蛮力攻势令大批苏军士兵没有必要地倒在胜利前夕。但他之所以如此鲁莽可能也和斯大林有关,斯大林给朱可夫一个信息,那就是如果他不能尽快攻克泽劳费高地,那么可能将由科涅夫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来担任攻入柏林的主力,为了防止攻克柏林的荣誉被夺走,朱可夫才不惜代价,甚至违反军事常识地令部队全力压上。
很多军事历史专家认为,总体上来说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时期的战术水平表现普遍不佳,与德军存在明显差距。例如苏军进攻塞洛高地的作战就完全是错误的选择,因为当时进攻柏林的方式有很多,苏军选择正面钢的硬碰硬,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让十余万士兵白白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