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要跟你说一个故事,我有一个朋友叫小明,是一家中型公司里的资深老员工,在这家公司也已经工作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和一些新来的菜鸟员工相比,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他那长达五年的工作经验上,所以在面对很多的工作任务或者是工作难题的时候,他都能快速的做出决策,高效的把问题解决。但有一天公司新来的一名员工叫做小黄,与其他新员工不同的是,他在缺乏相关经验的情况下,他同样也能高效的处理手头上的任务和问题,而在几个月之后,他的办事效率甚至比老员工小明还要优秀,甚至在处理一些新任务的情况下,他的办事效率会比老员工小明来得更加的优秀,而小明累积的五年的工作经验所拉开的距离优势竟然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便让别人给追平了,那一瞬间他顿时觉得有点无奈。
上面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相信你也应该见过,一些新员工在进入职场没多久后,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便如同工作了几年的老员工一样高效,可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他们拥有那么高效的办事能力呢?答案是“思考方式”,和工作经验一样,思考方式也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决策的辅助工具之一,但比起工作经验来说的话,思考方式其实更像是一种万金油的辅助工具,因为它不像工作几年一样,是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累积才能形成的,而且还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因为工作经验形成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我们真真正正的执行过这个任务。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接下来执行的新任务是以前没做过的话,那么工作经验所发挥的作用将会大幅度的减少,而思考方式则不同,他会更倾向于是一个提前编好的代码,只要把信息都放进里面,便能最大程度的帮助我们解读信息内容,然后辅助我们做出最佳的决策,快速的解决问题,在对于之前没做过的新任务,也同样的适用。话不多说,本期我们便来介绍三种超实用的思考方式,让你瞬间提高你的思考速度,分别是框架式思考/假设性思考/零基础思考,接下来我们一一来说。
框架式思考
在工作中很多的时候我们的脑海中已经拥有了足够解决任务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源,但这一些信息彼此之间却缺乏了一些关键联系,导致的很多的想法在我们的脑海中不停的浮现,却无法顺利的把它转换成实际的行动,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由于思绪过于杂乱而不知道该如何的下手,从而产生出了一种我觉得我懂怎样解决,但就是说不出来的尴尬情况,而这种情况其实非常的常见,著名产品导师梁宁在他的精品课《产品思维三十讲》中有提到过: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思维模式,第一种是发散思维,而另一种则是收敛思维,所谓的发散思维是一种想法,像满天星空一样分布在脑海中的一种情况,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新奇的点子,创造价值极高,但行动性却极低,因为这些想法都过于的分散和杂乱,所以我们需要转换成另一种思维方式——收敛思维,简单来说就是把脑海中的想法按照某些结构或者规律收敛在一起,从根本上的提高想法的行动性,而这一个方式也叫做框架式思考。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如果说你是一名画画小白,但我却给了你一堆的颜料和一个画板,然后让你直接的在画板上画出一个风景画,你觉得你能做到吗?或许能,但可能就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而且最后所画出的风景画在审美上很可能不及格,但如果说在那一个画板上已经有了用铅笔手绘出的框架,而你的任务只是单纯的运用这一堆的颜料在上面上颜色,那么你觉得和第一种情况相比,你的速度和质量会提升多少呢?这或许有点抽象,在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一个实用的框架思维工具——矩阵思维。一个听上去可能很高端,但事实上却很简单的框架思维工具,它很像一个汉字的“田”,主要的作用是把复杂的想法或者事物放到四个方块之中,以便让看似复杂的想法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具体的用法是这样的:比方说公司在面试选拔人才的时候,往往都会纠结于选拔人才的方式上,但如果使用矩阵思维的话,就会很好的解决了,首先我们先把面试选拔的两个关键点能力和态度都放进矩阵里,我们会得出四个象限,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设定出不同的决策标准,具体如下:能力好,态度好的,可以直接录取;能力好,态度不好的,可以选择有待观察;能力不好,态度好的,可以选择给予第二个面试机会;能力不好,态度不好,可以直接pass 掉。这样的话关于面试选拔人才的任务,就只剩下把信息放进框架里而已,速度当然可以提上来。
假设性思考
刚刚的思考方式是适用在信息足够的环境下,那很多的时候我们都会被迫的在信息不充足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和学校里的数学和物理题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信息都是那么的充足,在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已知的信息条件都是有限的,因为时间上限制了我们无法收集到足够的资料,而在信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的解决方法也会和信息条件充足的解决方法是不一样的,因为在信息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我们只需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分类和归纳,就能大概的得出一个解决方案,就跟框架思考方式的道理是一样的,但在信息条件不充足的情况下是无法这样做的,我们能做的就只能自己先猜想出一个答案,然后再将这一个假设带入题目,看看是否能够走通,这就是假设性思考。简单点的说法就是先假设出一个具体的结论,然后先行动同时不断的验证之前的结论,在得到了一些反馈后,再来不断的修正最初的假设,直到找到最适合的答案。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相信大家都玩过迷宫这一个游戏吧,回想一下你是如何的从入口顺利的到达最后的出口的呢?是一次性的就走到了终点的吗?不是对吧,因为对于身处在迷宫里的我们对于路线的信息是未知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假设一个方向同时前进,然后在得到反馈后,也就是走进死胡同后,再不断的更改之前所假设的方向,直到最后顺利的找到最后的出口,所以如果说你在工作上遇到一些太多信息条件未知的任务,完全的找不到任何的切入点的话,那么可以试着使用假设性思考提前的假设一个切入点,先行动后验证。
零基础思考
在工作中我们还会遇到一种情况,那就是我们所接手的项目陷入了死循环的场景,不管我们做了多少的努力,情况还是会回到原点,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些过去有用的解决方案现在却变得完全没有任何的作用,或者是一些我们觉得可行的方案在执行的很多次之后,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好像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一样。相信很多人对于这种情况都感同身受,因为这其实并不罕见,而这往往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我们才能突破这个死循环,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陷入到了自己的思维盲点里,而导致我们陷入这个盲点的原因,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一些过往的经验所导致的,所以想要摆脱这个困境,我们就需要抛弃原有的思维框架,从零开始或者从其他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举一个实际的例子你就能明白了,员工在上班的时候玩手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让老板头疼的问题,而一般老板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多数都是执行罚款机制,也就是如果你被发现玩手机的话,就可能会被扣除奖金或者触发某些金额的罚款,从表面上来看的话,问题是解决了,但这通常又会衍生出另外的一些问题,比方说不能玩手机的话,那么我可以用电脑玩一些小游戏,或者用电脑的即时通讯和别人聊天,而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和玩手机是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的,那么该怎么办呢?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老板的这一个决策是被他过往的认知所影响的,因为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站在老板的角度去思考,该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听起来可能会有点绕,但如果我们试着在员工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话,情况将大不相同,为什么他们会玩手机呢?你或许会得到一个答案,那就是因为工作量太少了,不玩手机的话还能做什么呢?发现了吗?如果你是以员工的角度来思考的话,你会发现这其实是在任务的分配上出了问题,而做出的解决方案,也会完全的不同。关于零基础思考,还有一点要补充的,那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你可以试着以两种方式来抛弃原有的思维框架,第一种,跟以上的例子一样,试着以其他人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第二种你可以试着以其他的学科来看待问题,比方说在解决市场营销的问题上,你可以试着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会让你找到突破死循环的突破口。
总结
以上这三个就是能够帮助你提高思考速度的思考方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景下,最后来一个总结:工作经验和思考方式是作为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决策的辅助工具之一,但比起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思考方式或许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价值的方法,而一共有三种思考方式,分别是第一框架式思考,适用于信息充足的情况下。第二假设性思考,在信息条件不充足的情况下得到假设的方向。第三零基础思考,让你突破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