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碎片时间

(图片来自网络)


接近年尾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了每天阅读一小时的计划。其实最近要思考和执行的事情特别多,大脑几乎都在高速运转,但反而是这样的时刻,突然告诉自己,要学会静。

连续五天把几年前读的《The power of now》读了大半本,算是一本较出名的神棍界书籍,但这次读,倒又有了不一样的新体验,顺势的,想来聊一聊碎片化时间利用这个话题。

前阵子刷屏朋友圈的罗振宇骗局文章不过又是把冷饭拿出来炒,依旧在围绕碎片学习不如系统学习这样的视角来探讨。抛开这个角度不谈,倒是想聊聊碎片时间和心态及大脑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也许很多人对于碎片时间的利用,会出于一种匮乏和不愿意面对分离感的心态。在一个信息能够被极其快速获取的时代,信息的供给实在太过量了。这种过量的信息很容易加剧我们文化中的比较心和匮乏感。人们为什么不舍得放弃碎片时间?因为很多人在告诉我们,时间的总数就那么多,碎片时间需要充分利用。渐渐的,仿佛不利用碎片时间都变成了一件与他人相比显得不那么上进的事。

此外,这种满溢的节奏感往往让我们更难深度去独处,去处理和自我之间的关系,甚至不愿意去面对这层看似分离的关系。刷着屏幕,听着语音,看着视频,似乎我们依然是和这个世界假象连接的。

《The power of now》提出一个不一样的观点,作者认为人类很多时候就是被自己的大脑所困,我们放大了大脑的作用,却也被大脑自画牢笼。我们以为高频次和不间断的“学习”就能获得所谓的“认知升级”,但这种大脑层面的破局努力很可能会让我们在困居中陷得更深。

这观点听着挺神棍的,比较有意思的是,认知神经学中其实也提出了类似观点。有研究认为,人类除了利用大脑去做计划、去思考和判断等之外,应该懂得适时的切换到另一种模式,跳脱动脑模式,直接去感受这个世界,譬如深呼吸练习和冥想就属于这个层面。

我不认为对碎片时间的利用一定是0或者1的两极化天平,我更倾向觉得,是否利用一段当下的碎片时间,要基于对自身状态的觉察。如果是出于匮乏感和追求表面忙碌的心态,一味想通过塞满一天24小时来解决内心的焦虑,又或者大脑已经运转过度,不妨让碎片时间自然而然的碎片。停下来,看看今天天空的层次感和绿叶的色调,听听耳边的风声和车鸣声,甚至在洗手的时候,观察下水流的状态。

有时候,选择利用碎片时间是一种智慧,选择让碎片时间自然流动,是一种更难的智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