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三、态度如何引领行为
(一)态度源于理性思考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导致特定行为的决策是理性思考的结果。
行为意向决定了人们是不是在特定情境下将自己的态度表现出来。实际上,意向在很多行为领域都与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当人们形成了一个何时怎样将一个意向付诸行动的计划时,这种意向与行为之间的联结就会更加紧密。
意向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对行为的态度,二是主观规范三是对行为控制的认知。
(二)态度与下意识行为
态度与相关储存知识帮助我们对当前事件进行定义。而这种知觉反过来又影响了我们的行为。
态度通过影响我们对情境的理解从而影响行为。
当一种行为被反复实行后,就会形成一种习惯。
四、说服的艺术:态度是如何被改变的
(一)说服:传播者、信息和受众
1、那些可靠的人更有说服力
2、具有某方面魅力的人(比如外表)比那些没有吸引力的人更具有说服力
3、那些一看就是设计好要说服我们的信息通常是没有那些目的性不明显的信息容易成功。
4、引起研究者极大兴趣的是那些带有感情色彩的信息是否具有说服力。比如恐怖诉求。
(二)说服的认知过程
系统化处理:也叫中央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对信息内容及含义进行仔细思考。态度的改变依赖于信息的论据强度。
启发式处理也叫边缘路径,它采取的是心理捷径的简单规则。态度的改变依赖于引发记启发性式处理的说服线索。
当相关性小时,我们倾向于使用启发式模型进行信息处理,因此有关它的论据地我们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而当信息与我们切身相关时,我们就会对信息进行系统的处理,在这种模型下,它本身的论据强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需要铭记的原则:我们可能在经过仔细系统的思考后被说服,也可能在粗略分析后以自动的启发式的方式被说服。
同样,系统化处理与启发式处理也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当我们没有集中注意力于信息时总是更容易被说服。因为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对这条说服信息进行处理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我们选择了更简单的启发式处理。同时,如果信息里包含了一些很容易诱导出启发式处理的内容,我们就很容易被说服,因为我们是直接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反馈而不是理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