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时代,问题远比答案重要,能够问出有力量的问题,不仅仅导向了答案,更多的会为思考,为心灵撑起一盏明灯。
学会问有力的问题,需要提问人用更开放、充满善意、好奇的心去探询,去换位考虑不同的内容背后的各种可能性。比如:
关于…,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点?
关于…,你最不喜欢的是哪一点?
我有没有把目标说清楚?
这是我的看法——你怎么看?
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如果采用另一种方案,会有什么结果?
如果这件事这么重要,当下没有去做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可以因地制宜的提出好问题,需要持续的保持探究、练习。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时也未尝不可。
在《绝佳提问》一书中有推荐一套典型的提问框架“为什么—如果—怎样”也可以作为练习的参考。
【为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什么这样的情况会存在呢?
为什么我们不尝试一下…
比如,“为什么假肢一定要做的和人的肢体一样?”这样的问题就打开了假肢制造的新的方向。
【如果】
如果可以,你会做出什么改变?
如果不是现在,那会是什么时候?
如果不是我(来做),那么会是谁(来做)?
比如,“如果我们都离开了intel,新上任的CEO会做什么?”这样的提问促进安迪格鲁夫和摩尔更深刻的思考了组织的方向。
【怎样】
我们要怎样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具体要怎样去做呢?
怎样可以让我们实现缩小差距呢?
哪些做法可行?我们怎样做能让它更好一些?
这样的问题会让我们更多聚焦在从理想到现实的落地中。帮助我们把内心所向往的内容落实。
针对这套提问框架,尤其在展开创新研究时突显用处。
当我们需要展开一个新的方向的探索时,选择从“为什么”开始切入问题,这个时候的提问方向最好锁定在真实的个体/社会诉求上,比如“为什么缺水地区的人民喝不到水?”、“为什么音乐家找不到听众?”、“为什么我们不让瘫痪的人获得继续表达的能力?”
“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更多启发了我们的反向思考能力,让我们把注意力从常见的,习以为常的事实本身转移开来,更多的去关注意义本身。同时连续深入的“为什么…”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深化认识,有机会让思考的领域从事物的表象切入实质。比如:
“为什么跨部门不能好好沟通呢?”
“因为大家彼此距离太远”
“为什么距离会成为这里面的负担呢?”
“因为见一次面会比较花费路上时间”
“为什么这个时间花费会让人觉得不值得呢?”
“因为沟通其实没什么效果”
“为什么沟通会没有效果呢?”
“因为每次谈的内容都没有办法带来实际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解决方案没法转为实际的结果呢?”
“因为方案决策人不在场,方案实际执行人不敢投入”
……
“如果…”之类的问题更进一步的把我们的思维从当下的限制给释放出来,让我们得以在更自由的前提下去展开想象。
“如果我们邀请方案决策人也参与进来,会发生什么呢?”
“如果我们修改会议的要求,要求方案决策人和方案执行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会怎样呢?”
“如果方案决策人没有时间的情况下,我们有其它办法,让他可以做决策嘛?”
“怎样…”之类的问题则牵引我们的思考到具体的实现方法之上。
“我们怎样才可以让方案决策人参与进来呢?”
“我们怎样可以提供但足够决策人做决策的数据、信息依据呢?”
通过一步步的展开思考、我们可以用有力的提问推进问题解决的进程,并通过提问过程中的互动,开启参与各方的智慧,探询到可能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