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别人问起你,你觉得你这个人怎么样?我们肯定会回答,或者至少会在心里暗暗地想,切,我这么无毒无公害,坐车都想着让座的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男/女朋友了。虽然嘴上说的时候还是会找出自己并不觉得羞愧的缺点,比如,我脾气不好,我讲话太直了,我情商有点低,我对外人放不开......大多数情况下,能自己说得出来的毛病,都是不打算改的毛病,所以自己认为坦诚地说出来,大家也都知道,撇去这些,自己就是一个完美的好人啦,大家可都不会承认自己素质低哦。
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好人,不随手乱丟垃圾,递剪刀的时候尖头朝自己,就是爱开小玩笑。所以今天上课的时候,看到桌上有遗留下来的六级座位表的时候,即兴发挥在那个男孩子的脸上动了一点笔,比如让他嘴角上扬,眼神变得少带猥琐的开心,画完之后还得意地拿给边上的同学看,没想到她的评价是——过分。我一时无法接受,不死心地问了一句,真的很不好吗,这样?
她说,是啊,如果别人在你的照片上乱涂乱画,你觉得好吗?
我嘴上说着,如果是我,我肯定会把座位表带走的。但是心里确实有点不是滋味。想起来另一件小事,我很喜欢故意错误别人的名字,可能是初中哪里学来的坏毛病,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直到有一次朋友对我说,我觉得读对别人的名字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另一个朋友也附和,是啊是啊。
这让我再一次无地自容。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的,开玩笑要被开玩笑的人觉得好笑才是合适的。我们拿着别人开玩笑,也不管别人是不是愿意,是不是不舒服,只要大多数人开心了,好像就够了?所以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袖手旁观,看到路上有人对老人动粗我们只要拍下视频就可以了?反正我们也没有参与,上前去制止说不定什么用也没有,反而把自己也搭进去了。所以我们就一直既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一边又自我安慰“恶人自有天办”,我们只需要明哲保身就可以了,那样我们还是可以头顶“善良”的光环。
明明我们就没有那么善良,甚至不可避免地带些冷漠和自私,可是大家都麻木了。路上看到老人不扶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会讹人,一群孩子欺负一个孩子也无可厚非,毕竟“一个人讨厌你可能是那个人的问题,但是一群人讨厌你那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了”,所以那个被欺负的孩子也一定是干了什么坏事,所以大家就用惯性的思维思考着这个世界,所以这些看起来的冷漠行为,只是这个世界不容置疑的生存法则而已。
有点可笑。只是大家在给自己的可耻行为找借口罢了。每个人生存的社会都是由千千万万个差不多的我组成的,你怎样,你生存的社会就怎样。与其说是量变导致质变,倒不如说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为什么最近几年老人碰瓷频频发生?社会机制难道就没有出问题吗?小小年纪的孩子能清楚地分清是非吗?没有大人的纵容和疏于管教,孩子的性格也不会有如此天差地别。一群人讨厌一个人,并不能说明什么,每个人最终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群。
2.
我以为我已经是世间少有的善良之人,比起来报纸上的爱慕虚荣,不忠不孝,自私自利我不知道好上了多少倍,所以,我就以为自己的素质应该是中等偏上好多的。殊不知,报纸新闻上的让我们目瞪口呆的案例都是一些小概率事件,大多数人都是有一点自私,有一点爱慕虚荣,有一点任性不讲道理,正因为都是“有一点”,所以我们都忽视了,或者直接选择无视,因此大家看起自己来都是完美的。
无心之过也并非真的无心,只是自己习惯了这样而别人并不习惯。
之前有个合租的妹子,在酒店里做兼职,她有时候晚上会和我们“忏悔”:今天都没什么生意就站在那边玩玩手机,经理都没扣钱,有点受之有愧。于是我们都觉得她是一个踏实又实干的善良姑娘。后来相处久了,才发现她只是不会拒绝,她总是把我们当成垃圾桶,宣泄她的负面情绪,比如考试周会一直叫嚷“卧槽我还什么没看,什么都不会”搞得大家都很紧张她才善罢甘休,再比如哪位导师教的不好,她又是回来一顿批判,还带有很多脏话......
虽然即便这样,她仍然会标榜自己“我真是太善良了”,或许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离善良相差很远。
3.
不仅仅是她,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有不善的一面,但是如果明知道自己脾气差还非要称自己是好人,其离谱程度不亚于“我抽烟喝酒泡夜店,但是我知道我是个好女孩”。
别人眼里的我们和我们自己眼里的我们更加客观也更加全面,多数情况下我们注意到了的“高素质”的小细节都是潜意识里刻意为之,相反无意识下的小动作,或许才是我们本心的呐喊。我们选择性记住的一些行为让自己对自己好感暴增,而旁观者有时候是根本观察不到这些小细节的。
善良是个比较级,没有恶人,我们就摸不清善恶的界限。
好事自然还是要做的,只是别把自己想的太善良了,毕竟这个社会坏人少数。
我是丁目
在寻找自己的光的路上磕磕绊绊
也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