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沐阳,见字如面~
今天我们分享一篇失温的处理及预防
一、失温的概念
失温就是身体产热和保暖的能力,长时间小于散热的能力,而导致核心体温越来越低的现象;这一过程通常是缓慢发生的,但也有快速发生的情况,例如失足落水。
长时间暴露在雨雪、大风和寒冷环境下,又缺乏保暖措施或穿着湿衣物等情况都会使身体产热低于散热,而陷入失温状态。
二、失温常见原因
造成失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衣服湿寒、体表风冷、饥饿、疲劳、年老体弱等均可引起失温。比如在高海拔地区,雪线高度以上空气含氧量低,登山者的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影响。假如长期暴露于低温、大风、缺氧环境,加之缺乏适当的保暖措施,也极易发生失温。
三、失温的发病机制
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体温调节能力有限,易导致体温下降。
1.呼吸系统:轻度失温加快呼吸,中重度失温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变慢直至停止,同时可能引起组织缺氧。
2.循环系统:轻度失温可能引起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而中重度失温则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可能引发心律不齐和心搏骤停。
3.中枢神经系:失温导致判断力下降、意识模糊,严重时意识丧失,但低体温也能降低脑损伤的氧耗和氧需,提供一定保护。
4.泌尿系统:失温初期尿量增加,随后减少,严重时可能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
5.消化和内分泌系统:失温导致胃肠动力减弱,可能引发肠梗阻,影响肝脏代谢功能和凝血功能。
6.凝血功能:失温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血小板功能下降。
7.酸碱平衡:失温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原因包括缺氧、微循环障碍、乳酸生成增加和肝脏清除乳酸能力下降。
四、失温的分度
1.轻度失温:
核心温度在37~35.55度。
体征:不能控制的发抖,不能做复杂的动作,例如攀冰或滑雪,但能够走路及说话,外围血管收缩。其中:在37~36度时,体征正常,可能开始发抖,在36~35度时,会感到冷,抖动可轻可重,手开始发僵,不能用手做复杂的工作。
2.中度失温:
核心温度在35~33.88度。
体征:意识茫然,动作协调性开始丧失,尤其是手部,例如不能够拉拉链,原因是外围的血流量不足;说话含糊,剧烈的抖动,行为失常,例如,开始脱衣服,但自己不觉得冷;会出现激烈的抖动,肌肉不协调开始明显,动作慢且看上去费劲,脚下开始磕磕绊绊,开始迷糊,也可表现为警觉。
3.重度失温:
核心温度在33.88~30度。
这个温度将是致命的!在33.88~32.22度时,会出现持续性的剧烈抖动,说话困难,思维迟钝并开始健忘,明显的活动能力衰退,不能够使用双手,走路经常绊倒,情绪沮丧,低落。间歇性的发抖。在32.22~30度之间时,外露的皮肤呈蓝紫色,并且肿胀,肌肉协调非常差,不能行走,思维混乱,但是也可能保持一个姿势并看起来有清醒的迹象。抖动停止,先是剧烈抖动,然后暂停,之后继续循环。暂停的时间会逐渐加长直到抖动完全停止。因为燃烧肌肉中糖原产生的热量不能抵抗核心温度的持续降低,人体停止了抖动来储存糖原。倒地,不能够继续行走,蜷缩成一团以保存体温,肌肉逐渐僵硬。由于外围血流量被限制,及乳酸和二氧化碳的累积,皮肤发白,瞳孔扩张,脉搏速度变慢。在体温31度左右人体开始进入冬眠状态,关闭几乎所有外围血液循环,并且降低呼吸和脉搏频率。
五、失温如何自救互救
1. 安全转移:将失温患者迅速移至避风处,避免继续暴露在恶劣环境中。
2.冷面隔离:使用睡垫等物品将患者与冰冷地面隔离,减少热量流失。
3. 干燥处理:帮助患者更换潮湿衣物,保持身体干燥,减少热量流失。
4. 核心区域加温:针对患者的核心区域(如脖子、腋窝、腹股沟)进行外部加温,避免对四肢加温。
5. 能量注入:为患者提供流质高热量食物,帮助恢复身体产热能力,但避免饮酒。
6. 心肺复苏:在确认心跳停止后,进行心肺复苏,注意低温环境下的特殊性。
六、失温的预防
1.多带衣物:户外运动时应多带衣物,即使是大热天也要预备一件。
2. 就地取材:如可能会遭遇失温,及时规避或利用周围物品做好防护,如保温毯。
3. 避免风冷效应:流动空气会加速热量流失,应避免暴露在寒风中。
4. 防止湿冷:-10℃的细雨和强风比-30℃的寒风更易引起失温,应保持衣物干燥。
5. 保持体温和水分:注意体温和避免脱水。
6. 预防湿冷风:从湿、冷、风三方面进行预防,避免三者同时出现。
7. 关注身体状况:户外活动中注意自身和队员状况,及时处理。
8. 合理安排行程:避免长时间低温暴露,及时休息和补充热量。
9. 勤换衣物:保持身体干爽,保暖防寒。
您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