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印象笔记】的深度用户,(使用四年,后三年升级到高级用户),周五开会的时候,终于得闲把印象笔记四年来的内容,好好整理了一把。
最好的整理,就是不整理!
当我记录或者创作的时候,我不用去考虑这个东西放哪儿。而日后,当我想在上百本笔记本中,上千本笔记中寻找任意资料的时候,我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我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我想达到的效果。
现在的【印象笔记】有什么问题?
虽然四年里也设置了“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的层级结构,但是用起来问题在于
1~根目录同时存在“笔记本组”和“笔记本”两种结构,新增的单条笔记只能放笔记本,无法放入笔记本组中。
2~同类笔记可以在多个类似笔记本上找到,存放时容易混淆,觉得放哪儿都可以。查找起来只能靠全文检索。
曾经想过的思路之一
最近在写点东西,就像年初说过的“输入输出要平衡”,所以一开始考虑把所有的笔记和笔记本,以对内和对外两个交叉的维度来整理,分成四象限。(笔记本组当时想不要太多,留四个笔记本组就足够了)
1~IDEA (in -> in) 平时的思维碎片,脑洞,灵感,感悟,日记等等。
2~WRITE (in -> out) 写作,虚构类及非虚构类写作
3~STUDY (out -> in) 读书笔记,电影评论,网课笔记,学习资料
4~RECORD (out -> out) 游记,照片存档,有意思的小文章,摘抄
看上去好像不错,但是仔细思考。这么分组问题在于——即使我把所有类似的笔记放在一起 ,但是他们之间的关联度很弱呀。这么整理没有逻辑嘛。
想象一个场景,我打开读书笔记,里面存放了我所有阅读艺术史,电影理论,心理学,写作训练或者某些技术类书籍等等。
这个场景真的适用我吗?我寻找笔记可能真的打开所有读书笔记,这么一本一本找过来么?更可能的场景,不应该是突然想到某一个主题来寻找相关的笔记么。比如某次聊到《我不是药神》,然后联想到发展心理学中的Kohlberg道德两难问题,这样直接去发展心理学类别寻找相关笔记。
然后我想了一会儿,有顿悟感
为什么我不像大学MOOC,COURSERA,网易公开课那样,按照领域/Field来组织自己的笔记和材料呢?
按照自己所感兴趣的几个方向,分别来设置主题。所有相关的主题笔记放在一起。比如是“心理学”,不管是学习资料,还是读书笔记,讲座,相关脑洞,咨询案例,包括网上看到有趣有用的材料都应该放在一起。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做到触类旁通呀。
所以按照归并同类项的原则,重新整理了自己感兴趣的几个主题,笔记本组如下:
之前笔记分类的难度在哪里?
然后我想了一下,我之前笔记分类的难度在于,这是一个多象限的问题。
一方面笔记要按照主题(艺术?心理学?写作?)进行分类,另一方面笔记又要按照原有的属性(笔记?思维片段?客观记录?)来分类。
所以在笔记本组的角度,是按照主题来分类的,用数字作为序号排序。
而次一级的笔记本,又可以就属性,进行第二次分类,用字母作为序号排序。
比如所有笔记本组下面:
a,代表笔记,out to in
b,代表方法论层面的资料,比如如何写作本身,如何阅读,如何进行心理咨询。
c,代表自由创作,in to out。这样文学创作,和心理学的写作就可以很清楚地分开存放了。
d,代表公众号相关内容。不仅仅限于写作和心理学。比如旅游,文化活动也可以放公众号呀。
e,课程记录,截屏,资料性文件
f,评论类内容。
【应用场景】
关键在于先写,然后再想着表笔记应该放哪儿。
当我写完笔记,想存放的时候。只要输入a,就可以在所有笔记类目录里选择最合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