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
朋友圈里看到干货文章看到一半,写得真不错耶!这么干货文章,轻轻一点转发,收它!
朋友转了个二维码,他最近在学习时间管理,只要19.9,据说讲得不错,实操性还强。哇,太好了,我的时间管理正如一锅粥,学它!
被丈母娘逼得要买房了,但疫情下经济像团迷雾,这时候出手,会不会成为韭菜呀?对了,今天得到推了一个叫“香帅”的课,据说要剖析中国楼市,买它!
……
01
几个月下来,买了一堆的课,收藏了一堆干货文章,然后呢?然后只剩下“头突”!
“有时间”研究干货文章,那个“有”的“时间”一直没来到;“时间管理”课倒是学到一半,可是“臣妾做不到呀!”;每天地铁路上见缝插针地听“香帅”,都要成为“学霸”了,可尼玛,我还是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韭菜”?……
这年代,媒体都在鼓吹“终生学习”:职场得练就十八变武艺,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养娃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胆战心惊生怕成了娃的“原生家庭”;疫情来了,OMG,连做饭都得重新学,不然真的可能饿死……
你的焦虑,罗胖大手一挥,“我懂!”,你就乖乖地变成了知识付费的韭菜!
可你的“终生学习”,是不是只是在自我感动?感动自己知道“复利思维”这个词,中午吃饭时吹嘘一下,羡慕死旁人;感动自己听了干嘉伟分析O2O行业,回去后可以像个“砖家”一样,对自己公司的战略品头论足;感动自己都中年油腻了,还像个学生伢一样努力,连洗个澡都用2倍速度在听罗胖……
然而,最后呢?就像吃了自助餐,吃了一堆,消化不良,难受的还是自己。
本来因为焦虑、因为迷茫去学习,可学了一堆之后,反而更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到底要什么,于是更加迷茫了,更加焦虑了。
02
为什么我们那么努力的“学习”,最后却更加迷茫了呢?
我们总说,“学总比不学好吧”、“万一哪天有用呢!”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知道做到》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只是在接触新知识,却没有停下来去整合它们,并将其辅助实践,我们的大脑会堵塞。古人所说“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这个道理。
学,是可以改变认知,也可能扰乱认知。尤其像我们大多数人这样囫囵吞枣地学,最后只会导致信息过载。
鱼在水里为什么不会被淹死?因为鱼有一个内置的监控系统,可以帮助它们从水中只接收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面对海量信息的我们,就像在浩瀚的知识海洋翱翔,却没有像鱼一样的监控系统,所以才会导致我们越学越迷茫。
说人话,就是吃的太多,而缺乏运动出汗,最后就成了虚胖,长期会得病的。
我们学了很多却更迷茫的第二个原因是,当前大多数课程是知识的宣讲,而成人的学习,知识从来不是第一位的。
由摩根、罗伯特和麦克三人在合著的书《构筑生涯发展规划》提出成人学习的721法则——70%的学习来自实践,在做中学;20%来自复盘、同伴之间的交流;只有10%来自培训、在线学习这类知识的学习。
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把90%以上的精力放到了721中“1”上。这也难怪,我们学了那么多,还是什么也没学会。“知道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这样诞生的。
03
学习太多,会消化不良,会更加迷茫,那怎么从“自我感动”的学习中走出来呢?
先澄清一个事实,虽然囫囵吞枣的学习是有害的,但什么也不学,“静待花开”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学习是一定需要的,这是当代社会的必备技能。
学习,最重要的是想清楚到底学什么。
学习一般分两种:一种是非功利的学习,不是为了学而学,只是喜欢去探索,或者好奇。比如我读周国平老师很多书,就是为了心灵的共鸣,不是为了学而学,更多是为了“我愿意”。
又比如消遣类学习,只是为了好奇增加一些资讯,作为中午吃饭吹牛逼的资本。那就是消遣,娱乐一下,跟你看过一条八卦消息没有本质区别,也不要指望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另一类学习就是为了改变而学习,比如一门技能,一门课程。这类学习的内容远远不是你上一次培训,听了一次线上课程就能学到的。
薛亦然老师说自己在得到上的一门识人的课,其实很难,根本不可能听完一次课就能学会的。她的原话,“否则的话,我20+年的人力资源工作积累也太没门槛了”。
一本好书也是类似,都是作者大半辈子的总结,你想粗粗看一遍就学会,那一定是痴人说梦。
对于这类学习,首先要做的是少而精,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而现在很多课程的推广文案不断地告诉你:你不学这个,你就会穷;你不学这个,你就不能升职加薪;你不学这个,你就out了……
你别忘了,这些平台都是精细研究过消费心理学,知道这种恐吓式营销简单高效。我们要捂好自己的钱包,更要清醒自己的大脑,厘清自己到底需要学什么。
你需要掌握多少种食谱才能真正减轻体重?答案是,只要一个就可以了,就是你能真正坚持下来的哪一个。
你当前最需要学的东西也只有一两个,就是最能解决你的问题,你又能坚持下去的。
所有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种独特的能力,他们能像激光一样,将自己的能量集中于一个点。
理解“少而精”的好处后,今年我的学习做了很多减法。得到上的课程万维钢的精英日课、薛兆丰的经济学,我都不学了,因为不是我当前的重点。
今年上半年的自我学习只有两个:从业务视角打磨技术管理(工作)和写作(自我提升)。很多培训都不参加了,但去的培训就很认真去学,二刷、三刷,再跟别人去分享。
04
这类为了改变的学习,除了要有“少而精”的认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实——践”!。
从你“知道“这个知识,到掌握技能的“做到”,中间有条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应该怎么来弥补呢?
阳明先生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束。也就是你知道一个东西,不是在你听说一个东西就完了,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知”是你把它做到,才算完成一次“知”。
拿我写作来说,从开始写公众号,我就听说过结构化写作——先写大纲再填内容,可以事半功倍。
而事实上直到我写了差不多250篇文章时,我仍然没有用结构化写作,直到最近一两周才开始真正用起来,也才算是真正理解其中的妙处。
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为什么我走了两年的弯路?我仔细琢磨了一下,之前有2个障碍:首先,是自己的固定思维。我发现潜意识里,自己其实是排斥这种结构化写作,总感觉像八股文,做填空题,跟我追求的一气呵成、行云流水风马牛不及。
直到最近才渐渐明白,结构化写作是我未来走向行云流水的基础台阶。明白这一点之后,才算是把大脑里那把锁打开,给这个“知”开绿灯,放行。
其次,没去实践。而从最近几篇文章的练习之后,更加深了自己对结构化写作的理解——它让你至少把一件事情说清楚。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我们太容易被自己的思绪拽得到处乱飞。
这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在事上练”,练的过程,会加深你的“知”。
这两点恰恰与《知道做到》不谋而合。作者总结从“知道”迈向“做到”,你需要两点:其一,绿灯思维,也就是要积极聆听,开放思维。其二,重复、重复、重复。
一切学习的主体都是自己,要不让自己high,要不让自己成长,一切不围绕着两个目的的学习都是耍流氓。再牛的讲师,再刷遍朋友圈的课程,如果不是你当前想要的,都可以大声对他们说,“跪安吧! 去它的“知识焦虑!”。
广告词说“爱你所爱”,我说“爱你所学”。选择你真正需要的,像激光一样聚焦,重复、重复、重复,你的学习,一定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