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看了一些关于副业,斜杠青年以及自由职业者的文章,发现基本有一个共通点: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前提是至少有一个主要领域,它对于自己来说是足够深入,且足够成功的。而其他领域,要与这个领域相关联,并非毫不相干。这几个领域间的关系,一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另一方面,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或者说领域。
然后这个领域是什么?首先是自己感兴趣且有经验的,这样才有持续的动力和内驱力。关于选择领域,我发现我涉及的领域可以很多,但是并没有一个特别深的,或特别出彩的。但是在感兴趣和有经验方面,我觉得这个主要领域是培训。
因为比起去做,我更喜欢去教,这样一来,我可以省下自己的辛苦工(避免重复工作),去更好地学习,做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二来,我可以体现、创造、达到自己想要的价值——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并获得报酬(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自助助人。
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并且让状态变得稳定。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不仅是知道,而且能做到、做好,甚至于这个知识/技能已经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成为我的习惯,成为我的品质。这样,当我再去教别人的时候,我就不再需要去硬记、硬搬知识点了,不用下意识地在当下去做,我完全可以讲自己的故事,即用亲身体验告诉别人我是怎么做到,并让它成为我的一部分的。
讲故事,特别是讲自己的故事,对于自己来说是件多么轻松的事情;同时,也能让听者、让观众更加感兴趣去听,而非只是听到或看到干巴巴的知识点。
没错,我的主要领域是培训,原因总结三点就是:
1、我感兴趣,且有经验;
2、能实现我想要的价值;
3、能让我很轻松做自己。
但是问题来了,在培训方面,其实我并不是特别专业,我还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还没有很好的授课方法和技巧,还没有很多实践的经验和故事。简单来说,我很多时候是knowing,但对知识/技能只是少部分的doing,更别说很好的being了。
所以现在体现在我的生活/工作里,并能成为我故事的内容一部分,可能就是:我是个特别能水的人,别人有问题,我可以提出一堆方法论,告诉他怎么做;看别人做事,我可能有一万句“不行,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但是,当我站在那个位置,要去做这件事时,做这个决定时,我可能就慌了。要么我慌得记不起这个知识点;要么我知道这个知识点,但我就是不敢去做,不想去做,不愿去做。
综上来说,我探索出了我的主要领域——培训,但是在这块,我感觉我的经验和能力还不足以支持我单干,我还需要继续学习和实践。而学习和实践更好的方式,是团队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思维碰撞下的吸收和成长,面对面演练、实践,甚至课后互相监督、打卡,所达到的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简单来说,需要一个这样的学习圈,即使不自律,也会被他律影响而慢慢改变自己。
而具体来说,我可能暂时还离不开我的公司,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去帮助我历练,帮助我提升我想要的“做培训”的能力。
今晚刚接触到一个很有趣的词语,叫伞型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听过,那什么叫“伞型职业规划”?三句话概括,那就是:拿着别人的钱,提升自己所需的能力,试验自己未来的事业。
因此,我必须坚守我的主要领域,在精进自己该领域的同时,去发展我的斜杠事业。值得注意的是,我的斜杠事业/领域,必须是能提升我的主要事业/领域的,与其是强关联的。
说实话,为什么有这篇文章?那是因为我发现了有个新方向,所以这几天我在想,“我要辞职把它当主业呢”,还是“继续工作,把它当副业“。为此,我特意网上搜索了文章刚开始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也就是“副业”、“斜杠青年”以及“自由职业”。
写到现在,我感觉我的答案很清晰了,那就是我现在不辞职,出来创业;而是选择把创业当做副业,主业/副业并行。
至于为什么?我总结一下:
首先,我所选的这个方向:我还没做,更不用说做出成绩,这意味着我需要时间试验;同时保留主业,还可以降低我的风险。
其次,在我的预设中,我的规划是:先做这个新方向,再从新方向中总结经验,成为我培训的素材。但事实是,当我将精力都投入到我的新方向中,没有时间去练就我的培训。到时候我有素材/教案在手,或许也讲不好?(这个观点好像有漏洞,我在做的过程就是在积累素材,我在做,并在日积月累的做中,让它成为我的习惯。那当我去教的时候,我不就是讲我自己的故事吗?)
针对上面自己对自己的反驳,可能有点力量的说法:离开了原有的公司,我就失去了这样的平台和学习圈子,同时减少了在培训方面试验的机会。
那如果转变一下思路,我是奔着最后能做培训去的,而我在做这个方向的过程中,事实是在积累我的素材,我的故事呢?也就是:培训是我的本,新方向是我的末呢。只要我能始终坚持我的本,带着我的本去做我的末,是否也是可行?
但是又有一个声音在说,把我的末当做我的主业,同时要坚持我的本。这个过程会不会让我慢慢变得本末倒置?好像也不排除这种可能。当我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我的末上,相对在本上的就少了。
不,不是的。我想起了啥,跟朋友聊聊天,回来居然忘了。看来做事也好,写文章也好,还是得专注。不专注的结果就是,得了芝麻丢了西瓜。让我再想想,好了想起来了。
今天看了很多斜杠青年的文章啊,然后有一篇里,有这么一个观点:为什么有的人看很多书,但同时他又能写出很多书?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相差无几的。那些所谓的大神,是如何做到的?难道他48小时不用睡觉?
事实上,古人或高人早已告诉我们答案,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比如“带着目标读书更高效”。前者,我读的书多了,写起来当然行云流水,换句话说我的单位输出提高了,自然与普通人相比,同样字数或品质的文章可用更少时间完成;而后者,如果我们带着写作的目标,去读书呢?我们可以很快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然后迅速整合成文案。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实际上都是提升了我们的绩效——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两者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只要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就可以了。迁移到我的本末上来,那就是我坚持做培训,他可以更好地支持我的新方向;若我着手做我的新方向,是在坚持给我的培训积累素材,也是可以的。所以说到最后,还是两者间怎么根据客观条件取舍的问题。只要我主观层面,能始终坚持我的目标,事实上选哪个都不成问题。是这样吗?
比如现在,我本来是想在微信上,给我朋友写一段话表达我的想法,结果写着写着发现对话框放不下了;
然后我就复制到石墨文本APP里,继续写,不复制还好,一复制就发现我硬生生把这段话,写成了一篇文章;
好,既然这么有感觉,那就继续写,再写我就会发现其实我本来模糊的观点变得愈发清晰,我心里咯噔一下,满是兴奋:“太好了,我有选择了,终于说服自己了”;
但是在我写结论的时候,又发现了自己观点,还是存在漏洞的,于是我开始继续写出自己不同的声音来反驳自己,最后我再次硬生生地把我的文章,写出了论文的感觉。
综上所述,我还给这篇文章想到了另外一个标题:“论一段话,到一篇文章,最后成为一篇论文的进阶史”
最后的最后,看完这个标题,我不禁再次看了看我的昵称,心想:“这感觉怎么这么熟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