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拜年串门,走亲访友期间,我发现了很多“古董“物件。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过年随笔(三)——我眼中的“古董”物件。
纯实木桌子。印象中算是早期的陪嫁家具之一。我婆婆结婚的那个年代(差不多六七十年代)女孩结婚时,娘家会打上实木的桌子、箱子之类作为嫁妆。
挂钟。它不需要电池,在表的后面有一个圆孔,把上弦的手柄插进去,顺时针拧动直至拧不动为止,挂钟就能准确无误地跑好长时间。犹记得,家里买来挂钟的激动时刻——全家人围着一个大箱子,父亲小心翼翼地把钟表请出来。挂钟挂墙上,“当当当……”的声音响彻整个屋子。
缝纫机。八十年代订婚三件套: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现在订婚也有“三”这个数字,但不是它们,而是金戒指、金项链、金手镯的“三金”。相比而言,以前以实用为主,现在却是配饰。缝纫机的功能是缝衣服,补衣服,做衣服、鞋垫、被罩等。那时,会使用缝纫机也是一个技术活。
在老家见到它们,年代感马上就出来了。
拜年时,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小事,也像这些物品一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走进二嫂家,刚说了句“二嫂,过年好”。二嫂拉起我的手说:“有一次,你在集市上叫我二嫂,我没听见。当时,刘中友家的二嫂跟我说了。我好不得劲(很不好意思)。”然后,一个劲地跟我道歉。当时,老公幽默地化解道:“二嫂,这不是年初一来找算你了吗?不要觉的是个事。”临走的时候,二嫂拉着我手还是一个劲地说不好意思。
二嫂提及的这件事有四五年之久了,我早就忘了,尽管二嫂一再表示歉意,我还是记不起来。或许这就是农民特有的质朴、真诚,这些品质也带有很久的年代感。感谢二嫂在大年初一带给我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