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玉竹谱》
文/空谷幽兰草
去找那家人“打人命”。不了,不能这样!死者为大,不要再让死者再不安宁了。不简单,了不起的通情达理之人。老人家该是有福之人,有三个好儿女,偏要走这一脚。玉儿的后事,一切由公社委托生产队来操办。十二个丧夫在一阵阵“哟呵”声中,抬起玉儿的棺木。棺木是淡黄色原木的,没来得及上颜色漆的棺木,朴素得和玉儿的人一样。丧夫先抬起来,往前三步,再退三步,以示一个人最后对这世间的徘徊和对亲人的眷恋。然后,丧夫们在一步一移中,抬着玉儿向前去。
一个没有劳动能力的小脚女人,一直是做母亲的本能,让她与命运抗衡着,在不甘心的挣扎中过着每一个日子。常常饿着肚子,省给儿女们吃。潜意识里,不就是一位母亲为了把儿女顺利养大,自己与命运之神的赛跑吗?伟大的母爱,感动到想哭,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看文字的双眼。
“一代好母亲恩泽三代人”一个家,男人是顶梁柱,女人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取暖的那个火主,也是这炉火内的一团火。
已经是三个小孩的玉竹一心记挂着没有了娘亲的仁寿,男大当婚,弟弟在玉竹的帮忙张罗下也成了亲,有了妻就有了家,生了孩子,这个家就更像家了。“娘在九泉之下,也就放心了。”一直被困苦压抑得笼罩在这个屋子里的阴影,在婚礼的笑声中风散了。
“真正要解决弟弟的问题,是要为他成家,成家了就不用我们担心了。关键是怎么帮他成家呢?成家,得有哪个愿意和他一起过的人才行。”张罗好了娘家弟弟的婚礼,玉竹又不忘婆家那个有残缺的弟弟的婚事。她这个长嫂要为父母特别是为父亲分忧,为弟弟操心也是分内事。
龙配龙,凤配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王八看绿豆对眼啦!订婚和结婚一起办,“秤,按清单上秤,哪怕全秤了也不能失口齿,宁愿自己不吃,也不能失了礼数”玉竹做大事果断又毫不含糊,把自己辛苦喂养的两头猪中一头大猪提前杀掉来作礼肉。
公婆家弟弟,娘家弟弟一样看待,这个女子不寻常。
为客人添饭,把每一瓢饭摁了又摁,让每一碗饭添得扎扎实实,这种添饭的方式,只为担心客人不好意思,把每一碗饭添得冒尖,客人才能吃够量。
吃饭只夹自己面前的、吃饭时不能跷脚,不能抖腿,在长辈面前更不能“跷二郎腿”等等。
妈妈也如玉竹这般教导我,母亲的教诲犹在耳边。一个好母亲的言传身教和陪伴,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重中之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当是通过每一代父母的言行,一代代传承接力下去的,作为人的修炼。
既要踮着脚尖做人,又要笑着脸迎人。实在撑不住时,只有自己哭一哭的本事,只有自己解解闷的能力。真正需要哭的,是因为压抑在心中的艰难太多,担当太多。哭,只是一种解压,哭过后,擦擦眼泪,依然要面对生活,重新上路。平常女子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平常之理。
唯有坚强自渡,才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在家中再难再不堪出门见着人时也要和颜悦色的与其打招呼,做人要做到如此大器,不要把自身的任何痛苦任何苦楚带给任何一个与自己无关紧要的人。
《排球女将》风靡中国,清纯的“小鹿纯子”让不同的电视观众深情迷恋;人山人海的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批观众出来,另一批观众再进去,那种热闹场景,是八十年代的一种人文景观。一部《少林寺》风靡全国乃至世界,一首《牧羊曲》唱红大江南北,让多少少男少女痴迷,成为音乐之经典;家中三哥经常不知从哪里弄回来一些《大众电影》,这些彩色的杂志也不知道被我翻过多少遍呢!里面的一些当旦明星也早早占据着我幼小的心灵。那时,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有些电影,有些歌曲,至今都还耳熟能详。
什么是死生寂苦?什么是岁岁年年?姑妈走了,那个站在风口中在擦拭眼泪的一次次目送他们的姑妈真的走了,那个风口中目送的场景引我共鸣,那个手足难割舍的亲情让我难过。忆起忆不起,逝者已去,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日日添客不穷,夜夜做贼不富。有一种担心和牵挂,那种对亲人无尽的牵挂之根,一生都没能丢下,在我心中,盘根错节,愈扎愈深。
有理听人转弯,无理请人转弯。做人要时刻反省自己,昨天自己有理了吗?有理就要听人转弯;自己无理了吗?无理了又请谁来为自己转弯呢?不管有理无理,日子还得过下去。女孩子在娘家是孩子、嫁到婆家就是大人了。
“秀才不出屋,可知天下事,”能有书读,可是前世修来的福呢。书礼对数理化的悟性差到了极致,我与她也是相差无几,如此这般啊!勤有功,嬉无益,对于小孩的教育,除了学习,我妈妈也有请隔壁的嫂子教我怎么织毛衣,怎么拿针,怎么绕线,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我那时也是学的有板有眼,饶有兴趣的样子。初中毕业后,在大哥家当保姆时还为自己织过两件像模像样的毛衣,当时那两件经过自己亲手编织出来的毛衣的款式新颖还受到县城粮食局大院那些娇艳美丽女人们的啧啧称奇,清纯的我颇是得意。
回想那时候初中毕业后没有缝纫经验的我在二嫂家那架缝纫机上硬生生把一条旧裤子整个翻过来改成了一条新裤子,那时候有段时间对裁缝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外婆和妈妈一致要求我去横石镇拜远近闻名以缝纫手艺养家糊口的姨婆家学裁缝手艺呢。最后终因姨婆家离得太远而无疾而终,不了了之。现在回想,要是当年青春年少的我去学了裁缝那今后我也算是一个有手艺的人了,也就不会吃更多生活上的苦了。也更没有想到的是在几年后,如此恋家对故乡有着浓厚感情的我终究是选择了远走高飞,抛下了伤心欲绝日夜思念的外婆和妈妈以及疼爱我的二哥及所有的亲情而不顾。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一文钱不落虚空。抓一把时得撒一把,白要人家的东西是有罪的。”从不白拿人家的东西,你来我往,既不拒绝让人难堪,又相互来得更亲密,这一点是有让我学习到的。假如某个我不感兴趣的人给的任何东西我都是会拒绝是不会接受的,要是如我所愿之人哪怕是微不足道到一文不值的东西和微乎所微到不值一提的事情在我眼里又都是视如珍宝般去珍惜去加以爱护的。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在我心中,珍贵就是如此这般的不讲道理。反观我自己又是一个多么不善圆通之人。
有些看到的事物,还真是不能用嘴说出来的,哪怕是憋死,也只能让一些秘密烂在肚子里。
“不许叹气!一声冷气三年穷。男叹官司女叹穷。感谢乐观的外婆和坚强不屈的妈妈几代母爱的言传身教带给我的这种坚韧的气节。再穷我也不叹气,再困难我也不去抱怨!
怕蚊子叮咬,怕脏怕臭,读到书礼一脚把喂猪的猪食桶使劲踢出好远这段文字时,我终于按耐不住,坐在餐桌上“哈哈哈”笑出声来。
相由心生,心无杂念。人与人之间的情缘,冥冥之中老天自有安排。信佛有佛在,敬神有神灵。玉竹常常教导孩子们,做人要光明磊落,别阴着做事,特别是不能阴着做坏事,因为“抬头三尺有神灵”,人在做,天在看,神灵看着你在世间的言行举止呢。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有尊前哭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首熟悉的古诗在文中出现时,我的心也随之颤动突然出现的心灵感应仿佛一下子拉近了我与作者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对故乡的感知都在文字里又得到一遍重温,重拾儿时的记忆,少年成长的生活碎片又重新出现在眼前,对于这本《玉竹谱》越读更是爱不释手,恨不得一口气就想把它读完。只为心中的一种执爱,手机没电了就一边充电一边也要坚持把这些文字码完。
“人人考大学,大学坐不落”。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小时候就经常把看过的报纸的好文章用剪刀剪下来,加以保存起来。也喜欢摘抄书上那些锦言警句,爱好文字的美好和感动。凭着自己对文学的无涯的兴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一时的冲动,少女时代也曾给家乡文联寄过一篇稿件,当年一位叫夏天的编辑还给我回复了信件,都是一些鼓励学习之类的话语。人到中年,文学的种子终究是没有生根发芽,但也没有消磨殆尽,除了发自内心的开心,可又说不出来那冲动那忧伤又从何而来?
每当家人认为看书写字对中年的妇女来说是在用无用功时,家中孩儿的大伯,长兄当父的哥哥总是以他那独特的眼光宽容的态度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人老了,要有追求,更要有精神上的寄托。”感恩家中这位充满大智慧的哥哥用他那掷地有声一言九鼎胸怀若谷的认可。对于有用或无用功之论,我认为实在不必作出任何的解释,权当一种尊重文化和崇尚文字表达的自我追求一个兴趣爱好不行吗?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我行我素又何妨?任何人也改变不了也别想改变我喜爱文字的这种固执。
夜晚开车见人品。车子由远而近,相互熄大灯礼让,这种不存在人与人面对面,又毫无语音交流的自觉礼让,这种遵守和默契,是让人心生欢喜让人不能忘怀的,是值得人与人之间学习的。对于文中作者有关文明驾驶的认可达到共鸣。
“接个媳妇满堂红,嫁个女儿满屋空。”男人要有担当要有责任心。可不能怠慢了人家姑娘。“耙梳扒进,挖耳耙挖出,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个说的是人世间人情世故的你来我往,礼尚往来。娘总告诉我欠的人情日后都是要还的,不能白要别人的东西。
“翻眼崽!绿眼崽!六亲不认的狼崽”对于国庆的不逊,长辈已经表现出了帮教上的无力,崽大爹难管。
“你个打流的,不务正业的。”忆当年,大哥在部队当兵,爸爸妈妈和二哥都管教不了蓄着八字胡,穿着喇叭裤初长成人的三哥,回忆往事酸楚历历在目。
学成木匠手艺后的三哥自由恋爱,娶了三嫂后家庭幸福美满,现如今是儿孙满堂,人丁兴旺。
人要好伴,树要好林。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菩萨敬鬼神,跟着麻雀学飞禽。
想来我家孩儿正读大学时,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爱骑小轮车的小子留着长发,整天“酷”到我是提心吊胆。担心的语言又不能严肃到总往严厉里说,逮到机会,好说歹说,紧说慢说,观颜察色的同时又怕有代沟遭儿子反感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反而坏事费神伤了母子连心的情深。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终于换得浪子回头金不换。长头发也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工作第一天上班的同时自愿剪成了短平头,小轮车也权当为业余爱好,阳光帅气的小男孩又回归了家庭。年终还被公司评为优秀新员工。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不离不弃的陪伴追根究底都会算数,父母的苦心经营不会枉费心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哪怕是别人给了一颗糖,也要记住别人一颗糖的好”玉竹是一个好乐善施乐于助人的好母亲,她用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去感动教育着她的孩子们,这是一位平凡的了不起的伟大的母亲。
世间没有丑女子,只有被好吃懒做丑化了的女人。女人只要干净整洁,勤劳好学,自然就好看了。
《玉竹谱》通过文字记录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普普通通的一些事情,用朴实的语言诉说着普通人家中的平凡的母爱,简简单单的话语中又藏着大道理,带给大家很真实的感觉,读来是那么熟悉。朴素的文字满足了我对故乡的思念,文中家乡的语言文化解读了我对故乡风土人情深到骨子里的那种渴望,阅读《玉竹谱》带给我一种久违了的旧时光又有被重拾起来了的那种亲切感,某种永远逝去了的恋母情结梦中温暖的情怀在这种娓娓道来的文字中又一次得到重温,对于平凡而伟大的母爱的诠释又一次得到升华。
腊月小年夜,读完了《玉竹谱》中部。合上书,缅怀逝者,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