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看的电影大概就是久看不厌的那一种类型。“天水围”就是。
没有突如其来的剧情,没有逻辑上的混乱不清。没有复杂的剧情结构,多重复杂的角色关系。有的,只是镜头下的平实,真实和朴素。
记得有一次看《铿锵三人行》里对许鞍华导演的采访。许鞍华导演说这像是一部纪录片式的电影。令人意外的是,却收获了很好的票房。她还笑笑地说,对于以后拍这种类型的电影比较有信心了。
2.故事围绕桂姐的生活展开。一个在超市里切榴莲的中年女性,一个即将初中毕业的儿子。镜头下,他们更衣,吃饭。甚至没有对白。凉白开一样的电影开场让很多人甚至觉得这部片子很闷。
3.直到故事的第二主角______阿婆渐渐走进镜头。镜头里依然是平铺直叙的故事结构。
坏掉了灯泡的房间,拧开的水管,细细的流水,洗菜,洗米,炒青菜。买牛肉,一把硬币。老板抬头问:“这个硬币好黑,能不能换一个?”
貌似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她走进超市,问那一间超市需不需要理菜工。
4.就这样,故事的两个主角第一次同框。一间很普通的超市。一个要养活儿子的中年女人,一个要给自己养老的中年阿婆。与普通的故事框架比较,这样的故事结构显得很真实。而背后,是这个叫“天水围”的社区。“天水围的日与夜”英文译为“The. way. we. are”.反映的是香港一个贫民窟的生活缩影。与一般视角不同的是,这个故事构筑的氛围极其简单,温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循环充满了那个阶层之间的温暖。
5.桂姐和儿子帮阿婆搬电视。因为阿婆想省掉70块钱的搬运费。阿婆无以回报。台灯下,她拿出原本要给孙儿的香菇,撕去$32的价签。
6.影片中,大量的镜头都在表现阿桂和儿子吃饭的场景,永远都是一个菜或者两个菜。大口的嚼米饭。有“故事线索”的香菇第一次出现在镜头下的时候,儿子一直赞美:“好大的香菇,好美味”。
7.也是从这里开始,儿子好奇的问阿桂为什么阿婆一直一个人住。
“女儿死得早,女婿带着孙子又成了家。”
8.在桂姐和阿婆一起在超市里挑鸡蛋的时候:“这份好像比较大,”
“鸡蛋最好啦,叉烧啦,蒸啦,煮啦,炒啦都可以做,妈妈很早的时候这样教我们啦”。这一句简单的台词背后基本囊括了影片第三个部分的故事背景。
9.桂姐很早做纺织工。后来一直供弟弟们读书,婚后也是接济他们。自己却一直过得很拮据。在她去医院看望生病的母亲时,母亲说:“做人好难做奥对不对?”
10.影片基本讲述的香港那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纺织女工的故事。和最近上映的是枝裕和导演的《小偷家族》一样。纯纪录式的影片结构,不参杂导演任何的评判。
11.“天水围”快结尾的时候,阿婆没有圆自己让女婿为她养老送终的愿望。她丧气的坐在车上:“这些首饰我拿着有什么用,都送给你吧”
阿桂接过,握住阿婆的手,咬了咬嘴唇:“我先替你保管,你需要的时候对我说”
“我做鬼都会保佑安仔读书好”
12.影片快结尾,“安仔,你是去卡啦ok还是回家做节?”
“回家做节啦。”
简单的圆桌上,铺陈而开的报纸。舅舅给的月饼。阿安打开一只柚子,阿婆拨了一瓣放到嘴巴里,“好甜,好多汁。”
伴随着《明月几时有》的背景乐。全剧终。
和《小偷家族》共同的是,他们镜头下都有大量表现吃饭的高频镜头。没有夸张的剧情,但你会觉得,看这样的电影温暖极了。在电影之外,不难让人滋生出一种回味:“好的剧情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