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音乐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这其实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上中学那会儿借着要听英语的由头买了生平第一个随身听。自那以后一半以上的零花钱都败在磁带上。基本每个周末都会去音像店,然后在两面墙的各式各样的封皮中凭感觉找到一张自己中意的。现在想来也是好笑,通过视觉感知来挑选自己的听觉享受,这是多么不靠谱的一件事情:歌手多半不认识,曲风是否听得惯也完全未知。不过这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要是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歌就跟买彩票中了奖似的,特别开心。大概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对音乐慢慢有了自己的偏好。当年天真的我以为自己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于是总是给同学介绍自己推崇的“金曲”,可并没有同学买我的账。经历了很多人也经历过类似对话:
嘿!我觉得X那首XXX特好听。
哦,我觉得X的歌一般吧,最近都在听Y的新专辑...
或者是:
嘿!你觉得那首XXX怎么样?(满心期待对方的肯定)
不会吧?你居然也听那种烂歌?
多少朋友因此反目,又有多少陌生人因为听到以上的对话而对你路人转粉...
其实同样的音乐带给人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我们都知道音乐的本质是声音,而声音的本质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声波。表演者通过乐器的震动(包括自己的喉咙)产生了声波。声波通过各种媒介传递到听者的耳朵里,再经过一系列神经系统复杂的传输最终成为了我们情绪上的种种波动。竟然牵扯了如此复杂的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的机理,这个过程不可谓不神奇。但这个过程太过复杂,可能受到的影响太多,几乎可以说同样的音乐带给每个人的感受注定是不同的。
尽管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很多人喜欢同一首歌。因为每个人出发点可能都不太一样。有的觉得旋律优美,歌词很有意境;有的因为对歌手的崇拜,只要他/她的作品照单全收,爱屋及乌;当然也有人为了彰显自己与众不同,品味独特而装X;还有人在某一刻被那一曲直击心灵,埋藏心底的感情喷涌而出。最后这一条实在厉害,往深了说叫共情,也就是情感上的共鸣。喜剧中很常见的一个现象是贯穿在片中的笑声。这些刻意安排的笑声,目的显而易见,为了激起你的笑。因为笑和欢乐是可以传递的。如此想来流行音乐确实挺没劲的。多数的流行音乐都和爱情有关,多数又是有关失恋和分手。为什么呢?因为这可以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啊!谁不谈恋爱呢?歌手们一遍唱着你的失恋伤心,而另一边数着你口袋里的钱...
说道底音乐只是大众消费的一种娱乐形式而已,大可不必上纲上线,谁唱出了你心理的那个调调并不重要,开心就好。圈内的世界咱凡人不懂,就像前两天有人玩音乐得了诺贝尔奖,还有人进了朝阳区的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