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儿子忘记本学期学的一类数学题
2.事件:从儿子忘记题型 他哭的反应 我帮助他 让他自我觉察到这种痛苦的感受是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有一道大题由于看错一个数字 导致一连串的答案都做错的事件引发的痛苦 他做错后 我并没有指责他 他的痛苦在于他觉得自己做错就是笨的 链接到了自己小学二年级时的感受
3.即时反应:我在孩子更小的时候 在他不会算数的时候 我说过你怎么这么笨呢 我还会跟孩子姥姥讲 你看我小时候是不是比他现在聪明多了 很可能是因为这些无觉知的对孩子的信口而来的指责 让孩子在更小的时候就受到伤害
4.身体的感觉:无力感 觉得自己以前无觉知的很多表现都对孩子心理造成伤害 使得他现在不会做题就会觉得自己笨 很难过 我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感觉到很愚蠢 感觉以前那么觉得自己好的培养孩子的理念崩塌了
5.内在对话:我其实可以更好的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那种自我标榜 不光体现在对孩子身上 对待很多人 自己都很自负 觉得自己聪明 这就是无觉知的我的存在 这种自我愚昧的优越感使得自己自带让他人难过或讨厌的气场 这些都应该自我去承受
6.内在感受:这么多年来标榜的自己的的育儿观念 其实都是很幼稚可笑的 一味的追求成绩的高低 而没有真正看到孩子的脆弱 这种脆弱伴随着他在每一次错误中的自责 其实错和不会并不可笑 低年级的错误一般就源于粗心马虎 而写题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孩子真正可以感受到 我读书和上学是为了什么
7.自己内在的伤痛是:自己以前的自以为的聪明 其实是因为家长的看不到 这种自我良好的感受都已经带到了我教导孩子的过程中 因为自己的孩子不像自己小时候那样的对数学这类题目敏感 觉得他是在总结数学和分析卷子上不如当时的自己的 但是我回想到 我自己为什么会有那种自负 就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强的感受 其实就是因为自己觉得没被家长看到 我认为的比同学好的地方 家长都认为是应该的 我就应该学习好 我就应该上课很认真 我就应该很听话 然后我做到了 觉得别的同学做不到的时候 我就会觉得自己比他们强 我总去把自己的优点去和别人的缺点比较 而忽略掉别人的优点
8.限制性信念:你们都好笨 很难客观的看待他人对一件事的付出 做事只看结果 总用对错去评判人和事 觉得自己的孩子就要比自己还好 在数学上就应该比妈妈强才对
9.临在后发现的真实和可能性:其实学习 懂了就好 试卷只是检验我们对知识掌握的一个很片面的方式 而真正能运用到生活中的学习才是真的为自己在学习 跟孩子很好的沟通后 他越来越能理解 自己为什么要去上学 能很明显的感受到他是自己有思想的 他的思想是不会受人控制的
10.可调整的回应和选择:做错了就是做错了 给他讲一遍就好了 之后记住了就可以了 不要再去追问他 你为什么才一个月就都忘了 这也是种指责 指责孩子把知识忘记 标榜自己在小时候就不会忘记 在他记得怎么解题后 引导他自己发掘自己为什么忘记的原因 这个会对他有特别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