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六年七月十七日
安徽宣城市泾县查济许溪豆腐坊
十里查济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明•查辉
查济,位于宣城泾县之西,山环水绕,绿意四合,村内多明清古建筑,黛瓦白墙,小巷纵横。这样的查济,温润似玉,在岁月的把玩下愈发古朴雅致,是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传统古村落。
村内有三条溪流穿过,其中主溪——许溪的西岸是全村的经济、文化中心。许溪的水自山上顺势而下,流经村中,整日溪声不绝,溪水清澈见底,在晨光的照耀下,波光跃金。溪旁岸上有个老大爷,端着个大搪瓷缸,盖倒扣着,上面放着枚一元硬币,哼着小曲儿,慢悠悠地沿着溪流往上走。
在许溪之畔,门口长满了美人蕉、洗澡花等花花草草的地方,是一个建于清后期存在了几百年的豆腐坊。进门处摆着案板和秤,以前那儿不仅是做买卖的地儿,也是做豆腐的地方。往里走几步是堂屋,典型的四水到堂的格局,墙上挂着不少裱好的字画。再后面是厨房,最里面便是现在做豆腐的地方了,靠墙堆着几大麻袋的黄豆,角落里塞满了旧的木框。
豆腐坊里只有一对老夫妻,查爷爷和文奶奶,今年均七十岁了,豆腐坊传到他们手中,已是第四代。查爷爷家世代在查济居住,以前也算得上大户人家,他的太爷爷当时在芜湖有个七进的大宅院,后来由于战乱宅院被毁,他们就回到老家开了一个豆腐坊。由于他家做的豆腐料真价实,久而久之,在村中颇有口碑,这门手艺也就代代传了下来。
像这样经营家传手艺的店家在查济也有不少,他们的手艺能传承至今,除了制作技术好外,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经营有道,即凡事都讲究一个“仁”字。其实自唐宋以来,查氏族人就建立了一系列以孝道和祖先崇拜为中心展开的家训、家理。所以现在的查济除了古民居外,最多的便是祠堂和牌坊了,并且据当地老人们说,最盛时全村共有一百零八座祠堂。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环境,世代相传的做人做事道理,让这个小村庄自然地形成一股淳朴、热情和善的民风,春风般冶人身心。
早上四点半,查济溪声如雨,鸡鸣阵阵,清冷的晨风拂面,令人丝毫不觉今日入伏即将袭来的热浪。查爷爷摸着黑来到后面作坊,一边看着昨晚十一点多钟起来泡的三十斤黄豆,一边招呼老伴去院子后面烧锅炉。红彤彤的煤块映亮文奶奶睡眼半睁的脸,坊里橘黄的灯光渐渐叫醒暗蓝的天色。
滤水、磨浆、过渣,前后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一天做工所需的豆浆就全部做好了,这要是以前手工磨,还得忙活上大半天。
“从前就用石磨做,时间长,人还累得半死,现在有了机器好多了。”文奶奶时常这样慨叹道。进门门板后面放着两块石磨,上面积满了灰,还堆了不少杂物。文奶奶十九岁嫁给查爷爷,二十几岁开始和他一块接手豆腐坊,每天做工就是用其中那个大一点的石磨,在刚进门处的梁下,他们将绳子拴在腰上,围着石磨一圈圈地走。有时村里有人办酒,做十桌菜,他们要磨上整整两天,多的时候一天要磨近八十斤豆子,当时虽然年轻可也累得直不起腰来。至于那个小一点的石磨,年代就更久远了。
“过了约半个小时,坊里连通锅炉的管道终于喷出热气来,见势文奶奶急忙放下手中活,将管子放进装满豆浆的大缸中,用两块木板把缸口盖严,缸中立刻发出巨大的“咕噜咕噜”声。文奶奶转身抓了一团豆渣,走到前面厨房,“中午做豆渣汤吃”。
以前煮豆浆可没这么方便,他们往农家烧饭用的灶锅里添柴,一锅一锅地煮,费力又劳神,现在以滚烫的水蒸气为“火”,以缸为“锅”,“这样煮出来的豆浆还更香些”。
缸里“咕噜咕噜”声站在门口也依稀可闻,门外天早已不知不觉间亮堂起来,耀目的阳光一扫前日来梅雨天气的阴沉,许溪变得亮闪闪的,天蓝山青,整个查济仿佛焕然一新。
“打一块钱的。”附近的一位老大爷径直走到后面坊里,准备放下茶缸时,却发现早有人捷足先登,案上已放了一个搪瓷缸,是村中另一位老大爷的。不一会儿一位年轻人走了进来,要买豆干,几个人就在厨房里自己倒好茶聊起天来。文奶奶忙用大碗装上几只刚煮好的茶叶蛋,招呼大家吃。蛋是自家院子里的鸡下的,用吃净莲子的莲蓬架泡了一夜,早已浸入了沁人的清香。
文奶奶转身从装满卤水的缸里捞出一篮子豆干,放到自来水下一冲,便显出同屋瓦一样的灰黛色来。“这卤水虽然臭,但可都是用磨的黑芝麻水发酵的,舍不得倒哩”。接着她开始在厨房靠窗的案上码豆干,一块块数好,十个一堆,轻轻地装进方便袋,系好后放到菜篮子里,二十袋豆干把篮子装的满满当当。“到前面步行街卖去,好卖一点。”文奶奶挎着篮子,穿着胶鞋,脚步一深一浅地沿着许溪往下走,一会儿便不见了踪影。
昨天天气不佳生意惨淡,剩了好些豆干,这种情况很常见。以前文奶奶会在村里挨家挨户地走卖,甚至一直走到邻市黄山的一些村落里。早上六点多钟出门,天快黑了才回来。但是自从2001年查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子里的旅游业发展起来后,情况便好了许多。几乎每天都有游客前来写生、游玩,村里不少人都在自家开起了客栈、餐馆,外出打工的青壮年有的也回乡做起了生意。村里人多了,文奶奶就很少需要在外走卖,一般都是走到前面的步行街,在店家门口一放下篮子,就有人从里面走出来,寒暄几句,买几包豆干。偶尔路上骑车的人也会停下来,掏出几块钱买一包豆干。
煮了一个多小时,装满豆浆的缸上终于冒起了热气。查爷爷拿出几根细细长长的梭形木棍,放到一边。木板掀开的瞬间,豆子的清香四溢,刚才厨房里还说着话的几个人都忍不住走了进来,只见里面的豆浆剧烈地翻滚,甚至跳过缸的边缘。查爷爷用瓢舀去浮沫,往搪瓷缸里舀满豆浆,盖好盖子,擦干外壁,老大爷接过后便心满意足走了。
豆腐坊里的豆浆只有早晨这一会子有,再来晚些,只能吃豆花了。村里谁家有人生了病,或是女人坐月子,家里人就会特地起个大早来等豆浆。也有的老大爷数十年如一故,每天早上一杯豆浆已成了吃饭一般的习惯。查爷爷家的豆浆浓而香醇,不少游客闻香而来,拿着热水瓶来打,豆浆打得多了,剩下来做豆腐、豆干的就少了。村里人再拿着热水瓶来打时,查爷爷只好把预先盛在锅桶里的豆浆打给他。灌豆浆时,不少豆浆都泼洒在地上,查爷爷眉头一皱,动作更加小心了。“老了,不服老不行啰。”打豆浆的人说笑道。查爷爷低着头只笑了笑,没有说话。
那人走后,查爷爷看着锅桶里所剩不多的豆浆,把盖子一盖,“快没有了,还有一点留给他们喝”。“他们”是住在豆腐坊里的房客,一对外地来这做生意长住的情侣,还有一个小住几日的游客。由于历史悠久,豆腐坊已成为景区的一处景点,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希望住在那里,看看他们如何做豆腐,尝尝地道的“豆腐宴”。于是查爷爷他们就收拾出了两三间客房,在门口挂了个“许溪土菜馆”的牌子,供人们歇脚吃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