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梅花谷里的梅
文/徐志海
(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是宋人卢梅坡写的一首评价梅花比雪花香的一首诗,无形的表露出了雪花比梅花白的意思。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乃唐朝诗人杜牧写的,枫叶晚秋之景寒山红红火火的样子。枫树叶比二月花红的意思,也是说二月的花逊色于晚秋枫树叶的红颜。
这说明不同的人,有不同样的理解。
今天我要写的不同,是太和梅花谷有关“梅”的事和我对于梅花的不同理解。在离十堰市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风景宜人、梅香太和的地方,那就是竹山县文峰乡太和村梅花谷。
太和梅花谷是水利旅游景区占地6200亩,其中梅花品种繁多。除开腊梅不论,梅花大体可以分为果梅和花梅两种。果梅分别是青梅、红梅与白梅。花梅分别是真梅、杏梅及樱李梅三系。
然而腊梅不属于梅花里的一种。《本草纲目》中记载,梅花与腊梅是两种完全没有关系的植物。梅花属于蔷薇科,腊梅属于腊梅科。腊梅在初冬开放,而梅花是开在初春,两者花期相差一个季度。腊梅香味浓烈,而梅花香味清甜。腊梅的花瓣稍微硬些,梅花的花瓣稍微软些。
蜡梅有5个品种,即狗牙梅、素心梅、虎蹄梅、金钟梅、磐口梅。素心梅最为珍贵,花色为淡黄色,花瓣略大,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梅花与腊梅的花叶都可以泡茶做医药用,只是腊梅的药用价值没有梅花的高。
(二)
说起梅花就要讲到我与腊梅的缘份。我和腊梅是有缘的,缘自于我小时候对梅花的理解。
曾经我的小时候,把隔壁王妈妈家的腊梅树苗偷回来误认为是杏花树,栽在自家后院里每天浇水施肥的,待到它长的比我还高的时候,从山里来的刘公业叔叔有一次来我家告诉我:
“它不是杏树,是腊梅树。”
“腊梅树?”我很好奇。“怎么会是腊梅树呢?”
小时候的我不懂就问,欣奇而骄傲的疑惑着:
“腊梅?是腊月份开花吗?红色的花被白雪覆盖、不惧严寒,是吗?”
“对!你小小年纪是怎么知道的呢!不果,腊梅开的花是黄色的,红色的花一般是属于红梅花。红梅是属于梅花的一种。梅花和腊梅是两个不同种,而又极其相似的科属植物。”刘公业叔叔很欣慰又很耐心的给我讲解着,他是专业的养梅人士。
我心悦的说,“‘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难道说的不是腊梅?。”我看着腊梅的枝干,一脸迷惑的反问刘公业叔叔,“你怎么就肯定它是腊梅树而不是梅花树呢?画里的梅花就和我的一样。”
刘公业叔叔指着腊梅树干说:“你看腊梅树的枝干上是没有小刺般的旮瘩,而画里面的梅花枝干上是有旮瘩小刺的,它们的生命力很顽强。腊梅的花色和梅花不同,腊梅开的是黄色的花,花香和梅花的花香浓度相似,很受人类的喜爱,甚至是我们中华民族灵魂的写照,所以不管腊梅或是梅花都被国人称之为梅花。它们的相同之处,是花香与貌神似且生命力皆顽强,被人类喻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原来如此!自此我的童年有梅花相伴,又有了对梅花骨髓般的认识。
(三)
多年之后,我才真正明了腊梅为何又叫蜡梅,只因为它的体内含有化学成分,即蜡梅碱和蜡梅汁。蜡梅不同于红梅、白梅、和绿梅。
蜡梅经常在百花凋零的隆冬绽蕾,它们斗寒傲霜,无形的彰显了强权面前永不屈服的品格,常给人以精神的启迪,人格魅力的隐喻。它们的花瓣成黄如蜡、香味扑鼻且傲人曼丽,使人观赏心旷神怡,能栽庭前园后供人观赏。根茎和叶子可以药用配酒,理气止痛、散寒解毒,治跌打腰痛、风湿麻木、风寒感冒等。
红梅就不一样了。红梅花色艳红,枝错节而弯曲,远观其彰显傲骨品性。只因为它们是盆景观赏之梅,所以深受丹青手玩味。踏雪寻梅,一般寻的都是红色的梅花,如《红楼梦》中贾宝玉踏雪寻梅妙音寺,他寻找的就是红色的梅花。
白梅开的是白色的花,一至二月份开花,立春前后采收。元代王冕创作的七言绝句诗,《白梅》“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诗人犹如处身在梅林之中,忽然梅花清新开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天地间万里新春迎面而来。感觉又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场景。白梅的药理作用也很多,其花瓣可制作成“冷香丸”。治气虚胸闷,清热解毒等。
绿梅乃绿萼梅,因萼绿花白,枝青叶茂而得名。 花瓣泛白透绿,有舒肝化痰,平胃理气,调脾疏便之功效。对人都有很好的养生作用。
说到养生药理,《本草纲目》中皆有记载梅花可以做药丸当引子的说法,但是需要一番不菲的功夫。梅花有如此多的种类和药理功效,真乃是名贵花木也。梅花自古以来真不愧为“花中君子”,人人爱之敬之的地宝之材呀!
如此之美物,哪里能够寻得?当属太和梅花谷了。太和梅花谷乃华中地区最大的野生梅花园景区。每年到寒冬腊月之际和三四月份的春季,成簇的梅花含苞欲放甚是美丽,让人心生采摘一剪梅,泡上一杯茶静享天伦之乐且留恋忘返于梅香之间啊。
(四)
古人有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自古人们都以梅自诩。做为“梅”都尚且如此,我们现代人怎甘落后呢?苦尽甘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创业也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风俗。所以现代人,也要不乏拥有梅花之风骨。
人有梅花之骨,也要有梅花之气。
在太和梅花谷里,你能感受到世外桃源的味道、田园风光的气息。梅园食舍复古的雕楼格局,原始的农家小院和当地的特色小吃,都彰显了当地人民的勤奋和质朴、以及热情好客的纯粹民风。因为竹山太和梅花谷,四面环山民风淳朴,又莅临堵河之滨太和村旁、梅花山涧之间。漫步于太和梅花谷无形间,让人感受到自己走在了真正的世外桃源里了。
相传古时候有一对夫妇抛弃福贵,执念真情,二人携手执子白头,在梅花谷隐居。见谷内梅花点点、活泉流水,于是大量植被梅花。后来生下一个女儿,天资聪慧,貌若天仙有沉鱼落雁之姿,奇怪的是眉心处长有一朵似梅花样的胎记。其女自小琴棋书画,长大后拜紫云真君为师,练成出神入化的七星梅花剑法,修行圆满后行侠仗义,被后人称赞为:梅花仙子或者梅仙。梅仙的父母亲,也为当地人做了不少人人乐道的好事,所以后来人称:梅翁、梅娘。
梅仙有一次,在武当梅榔祠隐居修行遇到了秋菊、山竹、松客三位君子后结为异性金兰。后来梅仙经常以诗书论交,自此广结善缘。再回到太和梅花谷后,常常是弹琴论剑,会客对弈。面对喧闹的凡世生活,他们却远离红尘,处世外梅园之幽中。真是美哉悠哉!这难道不是现代都市人的平凡生活之所向往的吗?
现在人工作压力大,生活习惯无规律整日熊吃海喝的,还不如选择来太和梅花谷这样的幽静美雅之地,吸食四面环山的太和之气、梅花之香呢?有人说,到得太和梅花谷享尽大自然之乐。无怪乎,处梅花之幽,享太和之静怡也。
来到梅花谷可以诗词赋歌,尽皆畅所欲言、高呼飞泉释放压力,静享梅香幽怡领略山水如画。
这里有北山书院,让你倾听赤子之声;做沙画看皮影,让你感受北部用细沙在瓶中做画与民间传统艺术之精粹。
观望诺亚方舟式的幽谷卧楠与飞仙悬瀑一线天的场景,让你敬生幽谷绝妙、巧夺天工之赞;站在望梅亭,让你感受到以梅花为主题的梅花谷风光无限好、梅园有太和之骄。
其中望友、渡仙二桥皆是由梅仙的故事而后造,走在二桥上观望梅花谷让你真切的感受到,仙山、秀水、琼楼、台阁远离凡尘矗立在太和之中。
月半池和沉鱼潭相传都是梅仙日常生活的地方,像沉鱼潭取“沉鱼落雁”之意。传说梅仙在此洗漱歇脚,涌泉里的鱼儿被梅仙的美丽羞愧的沉入潭地。现在的沉鱼潭早已经被岁月的风,铸雕成褶皱般的悬崖峭壁了。如果你不经意间,走在沉鱼潭的峭壁石阶上回头看,你会发现你对面的皱褶峭壁,俨然是一尊雕像,似佛又似曾相识的某人。这也许就是参禅卧佛之玄妙。古人曾经“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这样真实的写照,在沉鱼潭回首的一刹那你也能体会的到。
太和梅花谷喜得文人雅客、偶像达人所摩拜,来此旅游赏梅,看瀑布听诗社抚琴声,让梅花之幽香和谐着大自然给你演绎太和之美,何须忧愁哉?
(五)
太和乃天与地阴阳会合之气,太和梅花谷之所以为太和梅花谷,据说是源自堵河而围沿、因梅花山而聚气得名。更巧合的是梅花山谷,也正是在这个小小的太和村里坐落而得名。
当年朱棣皇帝大修武当之时,道教信众来到太和村梅花山上,建有天明观一座。清朝以后为了避讳“明”字,改为真武殿,近代百姓在修复之时将名称改回为天明观。清嘉庆年间,这里曾发生大规模民变,朝廷派兵部侍郎谭为镇压民变。亲临地方之后,谭为探访民意,体恤民情,变镇压为安抚,制定乡规民约,并刻碑为据。民变平息后,风水师认为天明观山下的河水是向西流,意为反上,遂挖断这里山脉,并建一道观,取名太和观,以求天下太平,同天明观遥相呼应。后谭公上奏朝廷请求留任地方为官,在任期间他减轻百姓税赋,关心民生疾苦,为太和做了很多好事,死后当地民众遵其遗嘱,将其简葬于太和仙山对面山顶,今天叫做探花坟。探花坟错对面有一财神庙,为近代新建庙宇。山上还有土地庙、慈圣宫等一些小的庙宇。
此乃仙山秀水,人神空灵的地方,无形的透露着太和之气,怎能不说是养生休闲的好去处呢?
诗意的太和、梅香的花谷,希望你更加美好卓绝。我是一个平原里长大的孩子,不懂大山里的深度空灵,但是我希望不同人的眼里,能够发现不一样的太和梅花谷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