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叫“什么决定你的驱动力?”。
我先把我本科以来曾经想做但是没有做成的事情列了一个清单:1.英语;2.编程;3.吉他;4.日语;5.摄影;6.PS;7.出国旅游;8.平面设计。
是的,这些都是我曾经想做的事情。我发现我真是什么都敢想,想变成一个全能的人啊。
可能你也和我一样,曾经想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只是停留在了想的阶段,没有做。
可能你想不到,我现在还是想把这些事情做了。我认为我的性格里是带有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色彩的,我不能忍受我曾经想做这么多事,却一件都没有完成,我必须至少做到一到二件才行。
以前我以为我缺乏意志力,我读完这篇文章,我才知道我一直以来都是缺了什么。
驱动力。
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期做一件事,那他一定是有非常非常强烈的驱动力,那驱动力来源于哪里呢?文中说道: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细细想来,确实是这个道理。我们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还是哑巴英语,因为口语交流从来都不是我们的刚需啊!我要学编程,但是不学好像也没什么,反正跟我专业没啥关系,我也就是一时兴起,你看,这就不是刚需了;我还想学吉他,但我唱歌调都找不到,学这个好像也没什么用,我也就是一时兴起,你看,这也不是刚需了……这样慢慢说服自己,迁就自己,到最后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
忽然想起一句让我浑身冷汗的话:最怕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其实把“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来源”这句话说的文艺一点就是给自己要完成的目标赋予一个意义。比如我要完成一年读12本书的目标,那这件事有什么意义呢?可以是开阔视野,学习更多的知识,帮助自己成长,也可以是获得更多和同学吹牛的资本,但这不够,还要有计划,比如一个月读一本,那用什么来督促自己完成呢?我一般就是写读书笔记,因为写字是对自己逻辑的一种梳理,同时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要手段。
持续做一件事并不容易,我还需要很多很多外在的驱动才能完成,比如说完成了某个目标去吃点好吃的,看个电影,买喜欢的数码产品,如果有一天我去做一件事的动力来自于内在驱动力,那才算是达到一种境界,不算是碌碌无为了吧,这种内在驱动力应该是我心里想到这个词吧——自律。
我对手机的新鲜感是三周,对电脑大概一个月,对赚钱的新鲜感是6个月。工作的时候忽然发现赚钱也没有什么意思了,就算年终领导把团队获奖的我的那份奖金拿给我,我也没有啥感觉(不是嫌钱少),我不知道是感觉高兴还是可怕,嗯,应该是高兴多一点吧,我没有那么多想买的东西了,物质上很多东西我也不太在意了,现在可能追求精神上的东西会多一点吧(可能是理想主义者的通病吧),所以我才花那么多时间去看书,写笔记,更新一些思想,我想快一点成长起来啊!
只要现在的自己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我就不会停下追寻的脚步。毕竟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不就是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