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炎炎,每天窝在家里陪着大小俩娃,没有了分秒必争的上下班,拥有了一段难得的安静时光。在看似琐碎的日常里,陪伴孩子慢慢长大,也是孩子和我的幸福时光。
以往,有孩子的日子常常一地鸡毛,尤其是有俩孩子,每天闹得鸡飞狗跳也是正常。近期,随着“斗争”经验的丰富,随着对心理学的深入学习,我发现母慈子孝的美好情景也开始出现,养育孩子开始变得轻松快乐。
亲戚家的孩子来家里做客,放假留住几天。有一天晚上,发现闺女脸色不好,好像有情绪压在心里。恰好去外面吃饭,她说其实不饿却要点三人份的餐,然后自己犹豫了一下,觉得确实吃不了也就没再多点。那一刻,我知道为什么。后来客人走了,我闲聊天一样的跟她说,有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吃很多东西,甚至暴饮暴食。其实这不是因为饿,也不是因为馋,而是因为心里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心理需求没有满足,所以藉由身体的饱腹感来得到满足。人的心理和身体其实是连在一起的,心理上的问题会在身体上表现出来,身体上的问题也可能是心理问题的反映。所以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这些话并非教育也没有评判,只是想让女儿对自己有一个觉察,用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自己。
由此我想到,很多人对自己的身体是忽略的,没有感觉的,包括曾经的我也是。也许和身体的失连从很小就开始了,比如剖腹产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多动,可能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胎儿在成长的十个月里蓄积了大量的能量,等待着出生时奋力一博,用自己的力量来到这个新世界。剖腹产使得孩子的能量无法释放,蓄积的能量还储留在体内,让孩子无法稳定。对婴幼儿来说,最好的爱就是多拥抱,多抚触,增加和孩子身体上的连接。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时能充分地享受到母亲的“皮肤接触”,就不会形成心理上的“皮肤饥饿”,心理上就会对爱有满足感和幸福感。儿子两岁多,正是好时候,抱抱亲亲举高高,黄金时光欢乐多。嘿嘿!
女儿12岁,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我很开心孩子长大,愿意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当女儿的想法有偏差时,我也会做一个方向上的引导。有一次,她说:“妈,你看有的人天天就知道玩手机看电视,也不读书不学习……”这些话似乎没有问题,看起来三观很正,可是我知道三观越正的人过得越辛苦。我对女儿说:“第一,那是别人的事,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第二呢,一个人主观评判时,表面上是评判他人,其实是因为内心对自己有很多评判和不接受。对自己少些评判,多些允许吧,这样也会对别人多很多允许和接受。”女儿想了想,就回自己房间了。我知道她都懂了。
因为学了心理学,我对青春期的女儿更多了一份懂得和尊重,可以更有效地陪伴她长大;因为学了心理学,我对婴幼期的儿子更多了一份耐心和允许,对教育多了一份从容和信心。
心理学,不必是束之高阁的理论,也可以有效实用地融入在每天的疏食饮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