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龙虎小轩要聊一聊不同过的国家的奥运体制。每一个奥运冠军的培养不仅和这位运动员的天分和努力有关,在另一个方面,这也和一个国家的奥运冠军培养的体制息息相关,好的奥运体制,不仅能够给这个制度下的运动员有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让运动员在这个体制下有全面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形成一整套的奥运经济产业链,给运动员个人、商业、社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
既然谈到了奥运冠军是有经济学价值的,那么我就要来说一下,培养一个奥运冠军究竟要有多少投入呢?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总局的事业费从每年30亿人民币上涨到了每年50亿人民币,雅典奥运会备战四年,拿下32枚金牌,算下来,每一枚金牌的成本是6.2亿人民币。而我们的邻居,日本,他们最近也非常渴望拿到奥运金牌,他们的文教省编制了一个奥运锦旗的预算,希望在东京奥运会上拿下30面金牌,我个人觉得难度不小,上届奥运会日本才拿到7枚金牌。不管怎样,日本文教省希望加大体育方面的投资,这个投资规模达到了540亿日元,也就是人民币近28.6亿。平均下来每块金牌也将近5.3亿人民币。这个计划能否被通过,暂时也未知。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计算,这笔经费不可能只投放在金牌项目,还有很多与奥运不相关的开支。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不管是中国也好、日本也好,大家心里都清楚,奥运金牌这个东西,是需要各国投入重金来打造的。
问题来了,奥运冠军可以用重金打造,可是这必须基于一个大量的层层筛选,这里面的残酷真的可以用“一将功成万骨枯”来形容,而很多不能进入奥运会的运动员,或者是退役后的运动员的日子更是令人唏嘘。什么是“万古枯”呢?我这里说一个冠军的命运,在90年代,有一个全国知名的运动员叫做邹春兰,她获得了48公斤级的全国举重冠军,93年退役后命运急转直下,没有任何谋生技能的她,只能从事简单体力活动:工地搬砖、卖羊肉串、当女按摩师、月收入不到500元。更令人痛心的是,邹春兰出现了很多退役后的生理变化:声音沙哑、长发长须、失去生育能力,有媒体是否因为训练中服用了激素,不得而知。类似邹春兰这样的运动员的命运在中国真是比比皆是了。
所以在奥运体制的改革上,真的需要很多的思考,如何在追求金牌的同时,也建立起完善的运动员退役体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这里以德国为例,德国奥运代表团非常有特点,他们共有424名正式运动员,其中有200位是由德国的军方和警方培养的,他们尤其注重培养那些没有办法靠大赛奖金和赞助商支持的项目。2016年,联邦国防军为培养运动员支付了3500万欧元,用于发放工资和采购物料。同时,设置要退役制度,可以有多条路径选择,其中90%的退役运动员选择留在国防军或者警队,直接提升了国防军和警队的体魄。在国防军或者警队结束服役之后,联邦国防军资助他们进入大学或者接受职业教育。德国的铁饼奥运冠军,人称“绿巨人”的哈庭,就期待着自己的军旅生涯,希望加入德国的信息化部队。从1992年到2012年13届的冬季和夏季运动会中,44%的奖牌都是由联邦国防军选送的。我觉得这个方式是一条很好的路径。
我这边想给大家分享一下,什么是奥利匹克所提倡的人生哲学,奥林匹克宪章里说:“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追求身体与心灵、精神与品质之美,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内涵。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很感动,我觉得奥林匹克的精神里充满了对人的热爱和关怀,它是培养一种健全人格的途径。明天,我们继续我们的奥运话题,重点来谈一下,美国的奥运体制,美国的奥运体制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政府一分钱都不赞助,可美国却成了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体育强国,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明天我们接着聊。(图片源自网络)
(欢迎关注微博&喜马拉雅:龙虎小轩,长按二维码关注 龙虎小轩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