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春节。春节是一个能集中反映人生百态和社会万象的节日,你会看到很多,了解很多,一年成长的这一岁,大概有一半以上来自于这短短七天假期。
跟好朋友的聚会,是八卦的主要阵地:女同学A,硕士毕业后在家复习一年多,考上了三线城市最好高中的老师,相亲认识银行工作大两岁的老公,然后结婚,生活在我看来绝对很幸福,爱情事业双丰收大抵就是这样了。
听说她自己很想要小孩但老公不是很想,年前怀孕却不幸流产。我见过俩人,在聚会上举止亲密,女同学对老公呵护有加,看的出来很在意老公。朋友提到,她很介意老公跟公司女同事的交往,不喜欢老公多看其他女生。另外,她很爱买衣服,俩人甚至因此吵架,她会为了不让老公知道,把买的衣服放在娘家或者送人。
女同学B,毕业后考上省会城市事业单位,虽然外貌一般,但因为比较好的工作和家境还是找到了很好的老公。不过平日里,俩人会因为谁洗碗这样的问题吵架,会为了赌气让碗一直搁着泡着。
女同学C是我的好朋友,在三线城市最好的私立幼儿园做幼教,老公是高中同学,俩人的爱情故事常常都是我们拿来做范例的样本。她本人非常积极阳光正能量,在我看来一定是好老婆好儿媳;她老公虽然也是我同学,但接触不算多不太了解,但从俩人的相处以及她自己的描述来说,也算是老公的范本。俩人的小日子过的相当幸福,各自事业步入正轨,一岁的儿子可爱快乐,最重要的是婆媳关系也颇为融洽。
我曾被朋友冠以“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名号,被认为不懂的生活的酸甜苦辣,总认为生活如理想如童话。我当然不能苟同,谁不是一边抱怨不满,一边努力生活呢。如果为我的浪漫主义找个借口的话,可能就是这个好朋友给了我勇气去想象生活美好的样子。
刚好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毕业20年再去参加同学会,可以帮你显著降低育儿焦虑》,文中提到一点说,没有绝对意义的成功,人生成就并非来自优胜劣汰,幸福的来源参差百态。
作者分析了自己同班同学几十年后的生活状态,发现大部分人其实都生活的蛮幸福的,不论是当年考试发挥不好的男孩,还是那个当年所有心思都在打扮上的姑娘,大家通过不同的路径,都过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当然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那群人。“凡是不按自己真实意愿选择工作的,后来都过得抱怨和消极;凡是不按自己的真实意愿走入婚姻的,婚姻多半像个坟墓。”
多么值得让人警醒的一个事情啊!是否活出自己的真实意愿,决定了你这一生能不能过的幸福!
这让我想到了前面很火的一部台剧《荼靡》,这部剧被称为是近年来台剧的巅峰之作,是杨丞琳的巅峰之作。剧中杨丞琳饰演的在泡面公司工作的郑如薇,走上了人生的分叉口:左手事业——去上海;右手爱情——男朋友只能留在台湾。
这部剧把郑如薇的两种选择铺开来,慢慢讲述她在Plan A(追求事业去上海 )和Plan B(保护爱情留在台湾)两个方向上的人生。当然,每一个选择都有它的无尽变数和重重困难,有得到有失去。具体内容我不再详述,喜欢的可以去看剧。不过两种人生,最终都还算好的结局。
“选择了PlanB的郑如薇和有彦渡过了五年婚姻,替他重拾建筑的理想,日子依然很吵,但她已学会在平淡的生活里怡然咀嚼人生。而PlanA的如薇去往有总经理的远方,寻找属于她的未知数。”
我看剧的时间刚好也是人生很迷茫的阶段,特别希望在剧中找到答案,但看完依旧困惑,反而更迷茫。也不过是告诉我们,两种选择都可以嘛。
现在想来,倒是明白了不少。不管Plan A 还是 Plan B,最重要的是它是不是你的意愿,以及,别焦虑别悔恨,因为无论如何你会走向幸福。
那么那些最终的幸福都是怎么获取的呢? 上面提到的文章中总结了几点:对生活的热望,强烈的好奇心,高尚的品格,和谐的人际关系。
深以为然。我以为见过最美好的人生,大抵是:感恩拥有的,明白自己想要的,拿出最善良最勇敢最好的你,只管出发就好。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