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高兴、激动、害怕、担心、焦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感受,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呢,是因为自己的某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或未得到满足。
当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会有以下这些感受:放松、兴奋、踏实、温暖、放心、安心、欣慰、平静、喜悦、欣喜、惊喜、甜蜜、兴高采烈、精力充沛、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高兴、快乐、愉快、愉悦、幸福、陶醉、满足、心旷神怡、喜出望外、惬意、自在、舒适、无忧无虑.......。(摘自《非暴力沟通》)
当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会有那些感受呢?害怕、担心、焦虑、忧虑、恐惧、着急、紧张、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忧伤、沮丧、灰心、气馁、泄气、无助、无力、无望、绝望、伤感、凄凉、悲伤、恼怒、愤怒、烦恼、苦恼、生气、厌烦、烦躁、不满、不开心、不耐烦、不高兴、震惊、失望、困惑、茫然、寂寞、落寞、孤独、郁闷、难过、悲观、沉重、麻木、筋疲力尽、身心俱疲、萎靡不振、疲惫不堪、无精打采、尴尬、惭愧、惆怅、遗憾、委屈、憋屈、心碎、伤心、懊恼、堵心、压抑、不舒服......。(摘自《非暴力沟通》)
那么,这里的需要指的是什么呢?这里的需要指的是所有人的基本需要,是抽象的概念,并不是指具体的事物。比如说:我需要他陪我看电影。“陪我看电影”不是需要,这只是你想要对方做的行为。那么你为什么想让对方陪你看电影呢?也许是因为你想要满足被体贴的需要,体贴才是这里的需要。
说到这里,人类到底有那些基本的需要呢?
自主:自主选择(自由)
纪念:庆祝或哀悼
人格完善:真诚、创造、意义、自我肯定(自我价值)
滋养身体:事物或水、运动、免于伤害、休息、住所(栖身之地)、触摸
玩耍:乐趣、欢笑
情意相通:美(优点)、和谐(融合、和睦)、鼓舞(激发灵感)、秩序(条理)、平静(和平)、连接
相互依存:接纳(认可)、看见(欣赏、感激、重视)、亲密关系、共同体(团队、归属感)、关心(体贴)、成长、安全感(安心)、同理(共鸣)、诚实(正视局限性)、爱、确定(清晰、信心)、尊重、支持、信任、理解、(为丰盈的生命)做贡献
通过以上的需要可以看出,这些需要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其实是相通的:
如何找到自己的需要呢?可以想一件让自己感觉心烦困扰的中小强度的事情,然后进行如下步骤:1. 体会自己的感受。2. 这些感受中,最强烈的是哪个? 3. 保持最强烈的感受,体会这个感受背后的需要是什么。可以对照词汇表,当你觉得某个需要可能是你的需要时,在心里对自己默念几遍:“ 我需要.......(例如:我需要被尊重)”。看看身心会有什么反应;若没有明显反应,再挑出下一个需要,继续在心里对自己默念“ 我需要.....",直到有一个需要让你的身体或者内心有明显的感受,比如轻松、释怀、有力量等等。
作为助教,周二晚上7点30分是要和学员一起上视频课的,并且要辅助学员开展一些活动。本周二晚,恰逢单位夜学,当时一听到要夜学的消息时,我有些担心,还有些生气。担心不能准时参加晚上的视频课、生气现在这种时候还搞什么夜学。我仔细体会了自己的感受,最强烈的感受还是担心,因为我需要确定性,需要支持。于是,我和林老师、衣老师反应了我的情况,立刻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放心开会不要担心。找到了需要后,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真个人就放松多了。
晚上的视频课我8点30分才赶上,从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8点30分到家,然后继续视频课,一整天下来,人已经疲惫不堪,上课时我感到非常累,眼睛都快睁不开。所以10点左右,视频课结束后,我没有选择继续留在zoom视频室和家庭组群员展开讨论,而是直接退出了课堂。 因为我感到很累,我需要休息。我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我选择了课程结束后直接退出视频。
但是,作为助教,后续没有去和家庭组成员互动,会不会不够尽职?想到这里,我有些担心(感受),我希望到到学员的理解(需要),于是,我在家庭群里和学员们诚实表达了我的感受和需要:抱歉各位,周二单位夜学回来实在太累了,今天听课感觉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加之第二天上班要很早起,我想满足自己休息的需要,所以视频课结束后我就退出了。但是欢迎大家在家庭群表达自己的困扰或者收获。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继续学习。当我诚实表达完后,我有点忐忑,但没想到效果很好,学员纷纷表示理解,并且对我认真诚恳的态度表示感动和肯定。同时我的表达也是给他们做了一个很好的体会感受与找到需要的示范。
每天发生的新鲜事情,会让我们产生多种情绪和感受,静下心来,好好体会,和感受呆在一起,找找背后的需要,如此,我们就会越来越平和,内心力量越来越强大,不会轻易被外界或者他人的行为带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