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面食为主要食物的陕西有着一道家喻户晓人人皆食的一道美食,人们对它情有独钟几乎隔几天就会做上一次,要是几天吃不到还是挺想念那个味道的。它就是西北人经常吃的“麻食”,在南方人的眼里见它的外形好似猫地耳朵一样所以又给它起了一个好听而又生动的名字“猫耳朵”。
在我们关中人平日的主食里,吃麻食是很普遍的,但是知道麻食来历的人估计就不多了。据说麻食在元代忽思慧撰《饮膳正要》里就有记载。他说:“秃秃麻食,一作手撇面。以面作之。羊肉炒后,用好肉汤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醋香菜末。”又有明朝人所辑著的《居家必用事类大全》里也说:“秃秃麻食,又名秃秃么思,如回族食品,用水和面,剂冷水浸,手搓成薄片,下锅煮熟,捞出过汁,煎炒、酸水,任意食之。”
据以上文献记载,说明在元明之际,麻食已经很流行,当时麻食做法,与今无异,而且可以煎炒或加菜调酸汤食用。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成了陕西人的招牌美食,提起麻食人人都是喜好这一口,不但喜欢吃,连做法都是能顺口而出。当听到有人给你仔细的说着麻食的做法,你会情不自禁的在脑海中想象着它的操作流程和出锅后的那口味道。
在面食丰富的陕西,聪明的先民们将麻食分为两种做法,一种叫“勤麻食”,一种又叫“懒麻食”。这里所说的勤和懒并非代表制作麻食的主人,而是两种制作手法不同,所谓勤麻食,便是要将麻食一个一个用手指次出来,懒麻食相对就是在做法上能简单些。无论做那种麻食它所和的面都要稍微要软些,勤麻食是将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成约1cm厚的面饼,再用刀切成筷子粗细的长条,排放整齐撒上一把面粉,用刀切成小丁块后用手将案板上的面丁轻轻揉搓后就可以次麻食了。你可不要小看这个次麻食的手法,它将决定着麻食的外形和口感,次的太长了不好看,太小了又如同面疙瘩。要用力均匀,捏一个面丁用大拇指往前次的同时拇指稍微划个弧度出来的麻食就有了空心,
这样麻食出来形状大小均匀,容易煮透。将次好的麻食撒上面粉后放置案板上,等待着下锅。要做懒麻食就相对没那么复杂了,将面团擀制成稍微厚点的面片后,用擀面杖将面片卷起用刀从擀面杖卷好的面上左右划开,再切成1cm的条摆放整齐,再用刀斜切成小的菱形片后,撒上面粉用两手将案板上的面片搓成不规则的面丁即可,这种方法既方便又快捷。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将麻食分为勤、懒的两种叫法了。
做麻食的菜很也很丰富:西红柿、香菇、黄豆、粉条、土豆、豆腐、豆角、木耳……只要当下季节的新鲜蔬菜都可以搭配麻食,所有的菜切丁后,用葱姜料头将五花肉煸出油后下入配好的蔬菜,调味后加入清水将麻食的配菜煮到将熟时,打入搅拌均匀的鸡蛋煮熟后带汤汁捞出。锅里加水将麻食煮熟后倒入所有配菜,根据家人口味调制好后,一锅令人食欲大增的麻食就可以尽情享用了。聪明的陕西人将麻食在烹饪制作上分为了:炒、烩、凉拌……。将陕西的一道很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分享给了所有的喜欢面食的吃客。
怎么样?这样的一道美食有没有打动喜欢民间美食的您,要不自己动手犒劳一下自己,也可以动手给家人做一做,让自己的父母长辈尝尝您的手艺有何不可。关爱家人关爱自己从亲自下厨做起。
2017年7月30日张君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