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樊登读书会“知识盛典·读书是一辈子的事”线下活动,受益良多。
活动现场请了四位嘉宾,分别做了不同主题的演讲。
l 青年企业家张萌《如何抗击拖延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l 北大历史系王余光教授《阅读与经典同行》
l 心灵作家张德芬老师《倾听你内在的声音》
l 樊登《如何让知识变成能力》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事王余光教授和樊登老师。
1 王余光,一个文人的幽默
王余光教授个子不高,看起来严肃的一张脸,语言中尽是幽默。
他说,“古人都是要背书的,背过书的人都气宇轩昂,没有背过书的人,都长得很猥琐。现代的知识分子都没有什么气质。”
这句话说完全场伴随着笑声和掌声,之后都安静了。
王教授以不惜娱乐自己,以求让人深刻领悟到他所表达的主旨。
他还说,“读书多的人,身上有一种气质,让你敬畏。”
他讲述自己的读大学时候的老师,一身儒雅气质,做事不急不缓,说话慢声细语,永远让人如沐春风。但是从来没有人敢在他面前高声说话。即使他不表现出生气的样子,你也不敢怠慢了他。
有时候,人们敬畏的不是一个人的皮囊,而是这个人所散发出来的,知识的容量。
王教授说,“阅读经典会让人有气质。”
他推荐了几本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阅读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
针对小学生:《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
针对大学生 :《论语》、《诗经》、《史记》(如果只有时间阅读一本,那么推荐《论语》)
同时这三本书也是最能代表中国经典文学的书。
如果有一天你去了国外。
有人问你“读过《史记》吗?”你摇头。
“读过《诗经》吗?”你摇头。
“读过《论语》吧?”你还摇头。
接下来他们可能会问你是不是中国人了。
用一句话总价往教授分享的主旨:多读书,让你从“猥wei琐mi”变得温柔敦厚、气宇轩昂。
2 樊登,一个讲书人的格局
总有人抱怨“我听了那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人说,“我一年读了两百本书,可是没什么卵用。”
是的,如果不能将道理变成生活,如果不能将知识变成能力,那么读再多的书,懂再多的道理,依然没什么用。
那么如何让知识变成能力?首先要弄清楚两个概念,原则和原理。
樊登老师问,“如果倾尽全力,在北京复制一个汽车主机厂(比如福特汽车),这件事是否能实现?”
大家回答,能。
樊登老师又问,“如果倾尽全力,能不能在北京重现一次文艺复兴?”
全场沉默了。答案是不能。
这就是原则和原理的差别。
原则,能够在简单的体系里发挥作用。而原理适用于复杂的体系。
将一个企业照搬到另外一个地方,这是简单体系里的事情,只要懂得其中的原则就可以实现。
但是重现一个时代,这是负责体系里的事件,想要重现,需要明白其中的原理。
而我们很多人,对于事物本质上的原理并不清楚。
举个例子,在我正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姐姐在坐在沙发上唱《北京欢迎你》,我不自觉地就跟着接了下一句,并且一连唱了好几句。
这是为什么呢?
你可能觉得这是一种习惯。
其实并不是,这在心理学上讲,叫做蔡加尼克效应。蔡加尼克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并且会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完成的欲望。(因为完成之后,大脑会渐渐将记忆清空,好好休息)
所以,你看有人唱了半句歌曲,我们就会想着继续唱完。
我们知道了一件事情发生的原理,就可以将其用在对我们有帮助的事情上。
比如利用蔡加尼克效应坚持阅读一本书。
人们看书的时候,看到精彩处,宁可废寝忘食也要看完。但是遇到不喜欢的内容,眼睛盯着书,都还会走神。所以,也容易一本书读了很久都没读完。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做,每次阅读到精彩处停下来,留下一个念想,让你想要尽快找时间把这本书阅读完。
说到原理,就要说说总是阻碍我们走向原理的一个概念——惯性。
惯性可以说是原理的敌人。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别去写公众号/微博了,现在已经过了红利期。”于是你就不写了,所以你永远也没有机会成为一个自媒体达人。
樊登在创立樊登读书会之前,朋友们也都反对他。
他们说,“你看,在国内,没有一个互联网公司是通过贩卖高尚赚钱的。”
是的,互联网赚钱的是电商、是娱乐八卦、是新闻,但谁有能保证没有人愿意为自己内心高尚的那一部分付费呢?
如果当初樊登听信了这个“惯性”的说辞,那么就没有今天的樊登读书会。如果无数的知识付费平台的企业家们听信了这些“惯性”,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学习平台和渠道。
用一句话总结樊登老师的演讲主旨:多读书,让你弄清本质,活的明白。
最近一直在想“厚德载物”这句话。
如果德代表知识,物代表财富。
那么厚德载物也可以这样解释,如果你的知识储备不够,再多的财富对人来说反而是负担。
想想新闻里那些拆迁户们因为一夜暴富,得意忘形,婚姻破裂的、吸毒犯罪的,各种悲剧。
觉得这种类比十分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