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同身受,共情能力,是这几年常被提及的词,但就算是成年人,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所以对于小孩子的“共情教育”,让他养成考虑他人的习惯,不是易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书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同样是游戏的方法,就是看图认心情。我们可以和孩子共读绘本时,指着绘本上的人问他们,你觉得这个人是开心还是怎么样?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一些东西挡住自己的脸,询问孩子觉得你现在是什么心情?孩子可能会给出千奇百怪的答案,他们可能会说觉得你今天很开心,因为听到你的笑声。也可能会说,感受到你不是很开心,因为你一直叹气。这个练习可以帮助孩子知道除了看,还能听,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接着,你还可以和孩子讨论,你今天开心或者不开心的原因,借机也询问一下,他们会对什么事情感到开心和幸福,又会对什么事情感到伤心、难过或者沮丧。有时候孩子并不知道,这种情绪原来是沮丧。他们可能只知道这叫不开心。但当我们询问他们产生这种心情的前因后果之后,我们就能教他辨别不同情绪的含义。
这个游戏,不止可以有效地训练孩子辨别自己的情绪,也令他们开始思考他人有什么样的感受。慢慢地,他们也会理解到,自己的行为和决定,会导致他人有怎么的情绪。这将会有助于他们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孩子能形成养成为他人考虑的习惯时,就是他可以真正地开始独立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了。这里,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它若能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那么解决彼此问题的办法,远不止一个。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想出新的解决办法。
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闹别扭的时候,正是你教育的好时候。例如,两个孩子在抢一个新的玩具,双方都声称自己先拿到了玩具。这时,家长不要急着让他们和好,或者说“那我再买一个”。而是根据小孩子的情绪状态,选择恰当的引导。如果两个小孩子已经非常地愤怒,甚至都要打架了,应该先让他们分开冷静一下。如果他们还没到那个程度,我们就可以开始询问清楚来龙去脉,同时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地去感受:“如果你的玩具被另一个人先拿到了,并且在所有的时间里都霸占着它,你们各自有什么感受?”
通常这时孩子都会承认,如果另一个人把玩具霸占一整天,他们都会感到生气。那么这时,不要试图去帮他们解决,而是抓住这个提问的好机会,问他们: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你们都不生气呢?你们想想,写下来。
这时,一场争吵就变成了一个游戏。孩子们开始把重点从愤怒变成了思考问题的解决之道。我们只需要在一旁,帮他们评定他们想出的办法就好。在这里要注意几个问题,一就是要尽可能让孩子发散思维,多想。想得越多,越能锻炼他们灵活思考的能力。二是要注意他们回答的方法是否与问题相关。有些孩子可能会说“我拿不到玩具,那我就哭呀。”可哭只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并不是一个有益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就是要注意他们的方法是不是同质。例如有孩子说“他不给我玩具,那我就送他一块巧克力,让他先给我玩呗。”当你点头认同这是好主意。另一个孩子可能会依葫芦画瓢,就接着说“那就送他糖果”“送他雪糕”等等,这些本质其实是同一个方法。要注意提醒孩子换个不同的思路。
当然,这里让孩子尽情地提解决方案,有时我们会收获一些并不那么友好的提议。例如孩子可能会说:那我就冲他尖叫,直到他受不了,主动把玩具让给我。或者是孩子会说:那我就拿两块钱给他,购买这个玩具的使用权。
这些方案在孩子刚提出来的时候,家长先不要急着否定,也先不要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