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生产过程,这个过程中产出的是属于社会的人,教育的成败要看产品对社会的适应性。在提升学生对社会适应性方面,除了教会必要的知识,更需要教会其社会生活技能。这也是当下教育改革不断前进的方向之一吧。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能掌握对应其身份的尺度,自然能更快融入社会,走向成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宽严相济,自成尺度。
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身份的转变虽然简单,但是比较快。最典型的场景就是上下课时的转换。上下课是比较明显的身份转变节点,比如上课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相对要严谨一些,正式一些,无论课堂模式如何,教学方法如何改变,但是教师作为指引者的身份是不能忽略的。这样的身份决定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权威影响,同时还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宽容。而下课时,在班内和学生进行交流时,身份就可以适当转换,以一个成年朋友的身份,来和班内的学生交流。这个时候,他们无伤大雅的行为,我往往都持观望的态度,看着他们玩,也可以喊着名字开个小小的玩笑。初中生大多还处于青春期,他们对自身的认识还在朦胧阶段,这也决定了在身份转换频繁、迅速的时候,他们往往不在状态。针对这种情况,个人认为是适时的提醒。比如上学期,九年级为了应对中招临近,整体成绩不太理想的情况,专门提出学习时间全程陪伴学生,及时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转变。首先改变的是班里下课时的纪律,班里时刻有老师,就使得下课后的班里松紧适当,既活跃了身心,又不至于因太兴奋影响下一时段的学习。其次,更容易进入上课状态。
在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宽严尺度的把握还涉及到上下课时互致问候的环节。工作之初,我一直比较忽视这个问题,认为这种问候更多的流于形式,作用不大。直到后来,我发现就是这简单的“老师好!”、“同学好!”,以及起立、坐下的行动,都能够及时提醒学生身份要变了。严格地坚持上课铃响后的师生问候,既提醒了学生,也让学生看到了老师的认真,奠定了上课时相处的基调,尺度自然就有了。学生的全体起立鞠躬问好,教师鞠躬答谢,同时问好。是一种心理暗示,既有对老师的尊重,也有对学生的尊重。下课时则能够及时让学生放松起来,转换心情,应对下节课教师的新尺度。亲而不亵,近而不狎。这或许就是师生相处最高的境界。尺度只能是一个大致的范围,要给予身处其中的人以适当的距离,既不能没有尺度,也不能一切都以尺度来限制。老师的尺度应该有灵活的变化,只要不是迎合学生,能对学生起到教育意义,这样的尺度无论怎么变化,都是合适的。虽然师生身份的转变大多都是微调型的,但是因其微小,经常被忽视,尺度自然难以把握。只有掌握了身份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尺度,才能逐渐达到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