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好友联系,除了老生常谈的租房贵问题,谈得更多的却是晚上下班后干什么。朋友们普遍诉说着晚高峰时地铁的拥挤和在自己蜗居中的孤独,短短的聊天道出了当代青年在碎片化时代的心酸。
小编同样感同身受。虽然小编做的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天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写字,但面对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小编同样也心存焦虑,时刻想着在日常工作之余开发新的谋生技能,同样也在宿舍连续工作到晚上十一点。每到这时,望着窗外昏黄的灯光,思考着自己的未来发展,就会生出许多无奈和彷徨。这一群体,被不少媒体戏谑为“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的背后,是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大城市普遍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而大部分空巢青年的父母们生活在三四线城市,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在青年人看来,独自在大城市打拼,闲时玩手机休闲,忙时996工作就应该是年轻人的生活。而远在不知名小县城的父母更希望孩子们早日结婚生娃。这种观念的冲突导致青年们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唠叨,而是在大城市承受孤独。小编的朋友就有这种观点,宁愿在北京十几平米的蜗居中上网,也不愿与朋友出去社交。
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更多地通过各种社交软件进行联系。看似万物互联,但手机冰冷的屏幕无法传递亲人之间轻柔的话语、关切的眼神、温暖的拥抱。人具有社会性,每个人都渴望被承认、被关注、在人群中体现自己的价值。社交软件的红火带来的却是公众的碎片化,传统人际交往能力的丧失。这也是陌陌、探探等专注于线上到线下的社交软件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除了技术进步带给大众生活的改变外,公司的工作制度也造就了一批批的空巢青年。如今,不少公司大谈拼搏、奉献、“狼性文化”,大有榨干员工最后一点价值的趋势。小编的同学告诉我,每天9点下班后,再坐一个小时的地铁到达蜗居的小公寓,早已累得就想躺下睡觉,哪有时间考虑社交。好不容易有个星期天,更要在蜗居里补觉,哪有时间约会谈恋爱?这,就是普通家庭年轻人在大城市生活的常态。还记得凌晨3点不回家里面那个实习生吗?每天加班这么久,哪有时间经营自己的生活?
于是,不少年轻人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宠物上。同事前不久就买了一只小奶猫,每天回到宿舍给猫喂食、清理、洗澡,乐此不疲。他觉得养猫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快乐,那是一种被需要的感觉。也有不少年轻人开发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少人喜欢在周天的下午找个咖啡馆,安静地读一本书,记下打动人心的句子。
习惯了智能手机与电脑的年轻人却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手机游戏上。前段时间大火的游戏“旅行青蛙”就是一例。年轻人借助这些养成类游戏缓解现实中的孤单。这只说走就走的冷漠小青蛙,不再是虚拟宠物,它已经被当做叛逆的孩子、甚至是未成年的自己,既能消减空巢青年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又承载着他们无处安放的情感。小编的一个朋友开玩笑说“我妈念叨我的话,转身念叨给我的蛙,压力转移,完美。”
不得不承认,一个人一旦适应了独自生活,建立起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体系就很难再走出这一“舒适区”。这也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大龄单身青年。社会的群体性特征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也越来越不明显。资本、技术对社会的改造,也许就从这一代空巢青年开始吧。
最近与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好友联系,除了老生常谈的租房贵问题,谈得更多的却是晚上下班后干什么。朋友们普遍诉说着晚高峰时地铁的拥挤和在自己蜗居中的孤独,短短的聊天道出了当代青年在碎片化时代的心酸。
小编同样感同身受。虽然小编做的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天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写字,但面对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小编同样也心存焦虑,时刻想着在日常工作之余开发新的谋生技能,同样也在宿舍连续工作到晚上十一点。每到这时,望着窗外昏黄的灯光,思考着自己的未来发展,就会生出许多无奈和彷徨。这一群体,被不少媒体戏谑为“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的背后,是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大城市普遍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而大部分空巢青年的父母们生活在三四线城市,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在青年人看来,独自在大城市打拼,闲时玩手机休闲,忙时996工作就应该是年轻人的生活。而远在不知名小县城的父母更希望孩子们早日结婚生娃。这种观念的冲突导致青年们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唠叨,而是在大城市承受孤独。小编的朋友就有这种观点,宁愿在北京十几平米的蜗居中上网,也不愿与朋友出去社交。
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更多地通过各种社交软件进行联系。看似万物互联,但手机冰冷的屏幕无法传递亲人之间轻柔的话语、关切的眼神、温暖的拥抱。人具有社会性,每个人都渴望被承认、被关注、在人群中体现自己的价值。社交软件的红火带来的却是公众的碎片化,传统人际交往能力的丧失。这也是陌陌、探探等专注于线上到线下的社交软件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除了技术进步带给大众生活的改变外,公司的工作制度也造就了一批批的空巢青年。如今,不少公司大谈拼搏、奉献、“狼性文化”,大有榨干员工最后一点价值的趋势。小编的同学告诉我,每天9点下班后,再坐一个小时的地铁到达蜗居的小公寓,早已累得就想躺下睡觉,哪有时间考虑社交。好不容易有个星期天,更要在蜗居里补觉,哪有时间约会谈恋爱?这,就是普通家庭年轻人在大城市生活的常态。还记得凌晨3点不回家里面那个实习生吗?每天加班这么久,哪有时间经营自己的生活?
于是,不少年轻人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宠物上。同事前不久就买了一只小奶猫,每天回到宿舍给猫喂食、清理、洗澡,乐此不疲。他觉得养猫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快乐,那是一种被需要的感觉。也有不少年轻人开发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少人喜欢在周天的下午找个咖啡馆,安静地读一本书,记下打动人心的句子。
习惯了智能手机与电脑的年轻人却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手机游戏上。前段时间大火的游戏“旅行青蛙”就是一例。年轻人借助这些养成类游戏缓解现实中的孤单。这只说走就走的冷漠小青蛙,不再是虚拟宠物,它已经被当做叛逆的孩子、甚至是未成年的自己,既能消减空巢青年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又承载着他们无处安放的情感。小编的一个朋友开玩笑说“我妈念叨我的话,转身念叨给我的蛙,压力转移,完美。”
不得不承认,一个人一旦适应了独自生活,建立起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体系就很难再走出这一“舒适区”。这也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大龄单身青年。社会的群体性特征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也越来越不明显。资本、技术对社会的改造,也许就从这一代空巢青年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