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先秦时“子”是敬称,《论语》中提到孔子的学生,有若和曾参,一直被称为“子”,连排名“孔门十哲”之首的颜回也无此待遇,因此有人推测《论语》主要是由这两位的弟子编撰。另一个说法是,孔门弟子把尊敬有若和曾参,把他们也当作老师一样看待。
这一句提出了“孝悌是为仁之本”,这是《论语》第一次提到“仁”。据说《论语》全篇共有109处提到“仁”字,“仁”从人、二,包含了两个人之间的相亲相敬的意思。
“本”是根本,是基础,在家孝悌的人,才能对其他人如君主、夫妻、师长产生敬意。只有爱自己家人的人,才会敬爱他人别人,心系国家,胸怀宇宙。由家人之情,推及更大的范围,也反映出了儒家差等之爱、家国同构的观念。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意思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说话的语气和神色,可以反映出人的内心世界,这是从反面论述“仁”的表现。俗话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也是这个意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名参,孔子晚年的重要弟子之一,是最有成就,最受人尊崇的孔门弟子之一,《大学》就是他写的。与其父曾点俱列“七十二贤”(奇怪,这么重要的人没有列入“孔门十哲”,是不是因为“十哲”的称号是在他成名之前已经有了?)。靳大成老师说曾参是孔门“金句之王”,《论语》里记载他的话,几乎都可以当格言用。
这三个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修身之道。方法虽简,但能持之以恒的,则少之又少。曾国藩以记日记反省,富兰克林用功过格作反思,都是这个方法的变体。“传不习乎”也再次强调了前面“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就怕背熟了,做不到。华杉说自己写《读透论语》的时候也是每天坚持写,不因工作忙而废止,也不因时间充裕而提前写。重要的不仅是这种反思,更重要的是这种持续。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前面说的是修身。这句说的是治国。治国有五要:敬事,对每件事都要敬畏,不轻视,不怠慢,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心存敬念,才能反复思索,全面考虑,顾及周全。信,于己要言行一致,于人要赏罚分明。节用,不能铺张奢侈,节约成本。爱人,象爱自己家人一样对待他人。使民以时,原意是不要在农忙季节征夫、打仗,到后来有了职业军队,这一点有些过时了,但在管理中,透支人力,同样是不“使民以时”,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996工作制”,就是反面典型。至于“不能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可以离婚”更是反人性的屁话!不爱护员工的管理者,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