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元年,刘瑾专权,大肆迫害朝廷栋梁。王阳明由于在朝堂上仗义执言,被廷杖四十,投入大牢。出狱之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当驿丞。来到龙场与其同来的随从相继病倒,王阳明不但要亲自劈柴、打水、做饭,照顾他们,还要开荒种田,解决粮食自给。
正德四年(1509年)底,38岁的王阳明终于守得云开见明月,接到吏部的文书,调任江西庐陵县任知县,结束贬谪生涯。在西辞龙场东归的途中,恰逢除夕之夜,王阳明感慨万千,写下了《舟中除夕二首》:
此时的王阳明,远离亲人,独自一人在船上过除夕。又恰逢离开龙场去庐陵县赴任。当时,他虽然在学问上已经通透,但现实仍然残酷。
第一首诗,王阳明看到路上,人们依照当地的风俗团圆过年,而自己和家人远隔千里。更想念自己的老父亲。庭趋,就是希望见到父亲,听父亲的训诫。
第二首诗,王阳明感叹世上不平之事太多,自己心里对隐居的生活也有所向往。何况自己的仕途不顺,徒然增长年岁,亲友之间也没有了书信来往。
王阳明自从被贬黜以来,辗转各地,期间甚至被人追杀,险些丧命。
可以说,当时的王阳明,对于未来的仕途,看得还很不理想。
夜半樵歌忽起予。樵歌,就是关于樵夫砍柴的歌。王阳明当时在船上过除夕,看到别人的团圆和热闹,想到自己仕途失意,身在他乡,远离亲人,心里对未来也没有什么打算,不由得有些迷茫。
用内圣外王的标准来看,这时候的王阳明已经达到了“内圣”的境界,但却没有“外王”的成就,没有建立“事功”。
在那个除夕之夜,王阳明多少有些苦闷、孤独,忽然听到半夜里有人唱樵歌,虽然,王阳明没有说明樵歌的内容。但我们却可以猜测,樵歌的内容应该是积极上进的。
这时候,王阳明不仅完成了“龙场悟道”,不仅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在经历了这么多事以后,更在心理上进一步成熟,更以一种荣辱不惊、得失无意的心态去看待和处理事业中的事情,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在此以后,王阳明的仕途可以说是顺风顺水。正德五年三月,39岁的王阳明抵达江西庐陵就职。两年后,升任太仆寺少卿,后升南京鸿胪寺卿。
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帅兵剿灭闽粤赣湘四省边界的寇贼。三年后,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
正德十六年初,王阳明开始在江西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并称“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完成了“心学”体系的建构。真正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传奇。
或许现在的你,在这个春节,也像500年前的王阳明那样,有些迷茫,甚至有些孤独,事业上也没有成就,看不清未来···
那就应该向阳明先生学习,调整心态。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风水”,心里的“风水”理顺了,不管是面对外在什么样的挑战,都能逢凶化吉,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