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是一位深具“怜悯心”的作家。从《远山淡影》开始,他的小说一直都在探索普通人在不可抗拒的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作为一个当代寓言,《无可慰藉》促使读者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思考人生,思考本真的存在。阅罢全书,掩卷沉思,透过荒诞不经的故事外表,俨然可以看见作者对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状态的声声拷问:你的心灵被困住了吗?
——译者郭国良
这是让我读得相当难受的一本书,我曾三次尝试阅读才将它读完。不是因为它描写不好,而是它让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内心的慌乱与无力感,这种由书产生的莫名的恐慌感我还是第一次遇到。一开始读感觉颇为无聊,但继续读下去会感到看似平静的描写似乎隐含着什么不对劲,会发现所有乱七八糟的琐事都杂糅在一起,到结尾一次性全部爆发。所有人都在期待,然而所有人到最后都无法如愿以偿。它让我感到恐慌大概还因为它和现实中的我们太他妈像了,每次都想弄好一件事情,然而坏运气接连出现,扰乱既定的计划,最后又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我们都在寻找慰籍,收获的却是难以排遣的无力感。
《无法慰藉》是一部颇具实验性质的小说。它与前三部作品风格迥异:卡夫卡式的叙事,大量的超现实主义描写,变幻莫测的场景,走马灯式的人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主人公瑞德的梦境之中。评论界对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
小说基本上由第一人称叙述,讲述钢琴演奏家瑞德应邀来到中欧一座不知名的城市,以期通过钢琴独奏会的形式帮助这里的人们解决某种无法言状的危机,重新找回这座城市的文化重心。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很快就发现,瑞德不仅没能帮助他人,自己反而如跌入兔子洞的爱丽丝,深陷困境,无可慰藉。
小说共分四部分,描摹了瑞德在这座中欧城市四天三夜的离奇经历。石黑一雄的笔触从一开始的舒缓柔和到后来的荒诞迷离再到最后的几近恐怖,为读者揭开了这座貌似平和安宁,实则危机重重的城市的神秘面纱,带我们窥探了困在这个城市中的形形色色人物的人生百态。
一本评论几乎会两极化的小说,一方面,六百页的篇幅其实只讲了四天三夜的小城故事,既是尤利西斯的意识流写法,又具有卡夫卡的封闭城堡结构,这种时空观给人的感觉会比较压抑杂乱,而较多的情感心理阴影的描摹也给文本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心理现实主义的冲击感,另一方面对于这种无可慰藉的主题的挖掘是逐渐深入的,从父女沉默无言的危机到情人背离阳痿的危机到自我内心阴影的投射,这种交流困难的普遍性与情感乏力的厌倦感乃至是精神危机的幻灭感都指向了人内心深处的某种原罪的无可排解与慰藉。文字整体的感觉就像川端康成的物哀美带来的距离感混合着卡夫卡表现主义的荒诞离奇夹杂着陀斯妥那种病态阴暗内心的风格化,跟远山淡影有相似都喜欢表现潜意识与死亡的某种在场感,区别在于将实验感写的更彻底,无可慰藉的其实是作家的内心,人如困兽,为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