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一词是用来描述那些每年都有能力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速度,来增加其每股收益的那些公司的股票。尽管成长型企业会频繁地进行并购,然而是否具备内在有机增长的能力,正是辨别卓越的成长型公司的特征要素。每股收益的增长和股票价格的增长往往联系在一起,就像难以辨认的双胞胎那样。
打比方说吧,现在国内红酒行业并不算太受关注。很多人觉得进口的酒比国内的好。去翻红酒行业的财务报表时会发现:除了张裕,其他红酒公司都是亏的。那张裕在行业的领军地位,可以理解为作者说的成长。吉姆罗杰斯(美国三大投资神化之一,也是笔者最喜欢的投资者)对张裕的口感高度赞赏,他在1998年买入张裕b股之后,至今一股未卖,去年疫情时还有加仓。但是我们比较价格就会发现,a股的张裕比起b股,贵了一倍不止。
在我们中国市场,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小盘股和大盘股总是交替的。小盘股代表了小而美,大盘股盈利稳定似是定海神针。而食品饮料,传媒,医药之类,总是在牛市之后的恐慌性抛售中出现买点。
咱们用实际案例来说吧,2003年,大盘股被众人唯恐避之不及。之后又跌了两年后,出现了2005到2007年的惊天大牛市。主导那次牛市的大多是银行地产两桶油之流。而6000多点的大盘跌下来以后,三聚氰胺事件使得伊利出现买点。有些大神就在那时买了伊利持有至今。医药类的像云南白药之类,那时候买的,拿到现在也没啥毛病。
而2015年的牛市,先起来的是07年位置比较高的那些,之后小盘股蜂拥而至。虽说之后也是一地鸡毛,但2016年,买白酒的赚翻了对吧。
再看看现在,小盘股又起来了,距离2015年已经有6个年头,现在的银行地产保险被称之为三傻,像极了2003年那会儿。虽说不知道之后会怎么走,但轮动来说熬得住就一定有春天。
这里有些过度强调时机,违背了此书作者的初衷(心里有个梗过不去,不太想在消费太高的现在强调消费股的重要性。)
咱们看回消费,双汇这样的龙头,虽说不算太便宜,但比起酒类的那些遥不可及,稍稍离我们近一些。如果一定要买消费,相较而言双汇比起酒类,中免之流就显得更精致了。不过真正的消费买点,大多都在大牛过后的一地鸡毛中才能寻到特别好的标的。
这一章之后,作者有提到选择正确的行业,这点笔者只能算认可一半吧。没有最强的英雄,只有最棒的玩家,没有最好的行业,只做自己能搞明白的可能会更好一些。
巴菲特大多盈利在消费类,那我们买消费类可以参考巴菲特。
吉姆罗杰斯被称之为商品之王,那我们买商品类就学吉姆罗杰斯。
索罗斯对趋势,人性和反转点异常敏感,那我们的时机把握就该学索罗斯。
徐翔习惯在恐慌后的横盘开始关注,稍微冒头就去跟庄,这不是任何人都能学会,慎用。
费雪更精于科技股,彼得林奇对小盘股更敏感。
对任何一个位投资大师,我们都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到每个人的优势,和自己融为一体形成投资本能,没什么对错,也不分好坏。
记得笔者刚开始学习投资的时候,有一篇文章说:要评判一位基金经理的业绩,至少要三年。现在再回头看,光油价的一轮周期,可能就要25年甚至更久。投资的棋盘很大,跳出画面也许可以看得清楚,但相较而言只能感叹人类的寿命太短,在棋盘中只能是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