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048|一个“既当又立”的典型

【原著解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欢迎点击加入本人旗下简书会员:风清不扬81,福利相当多,不信你试试】

小说写到,这天知县汤奉拿了上级的文件,将闹事的回民发落了,“正要退堂,见两个人进来喊冤,知县叫带上来问”,顺势带出下一节故事。作者的笔法多见如此,可谓自然而然、如风如水。

两个喊冤的人都有故事,都跟前面露过一脸的严贡生有关——这又是要立马打老严的嘴了。

一个叫王小二,是贡生严大位的邻居。王小二跟汤知县报告,去年三月,严贡生家的一口仔猪跑到他家去了,他当然赶紧送回严家,结果严家说跑到别人家的猪再找回来不吉利,非得强压着王小二出了八钱银子买下来。那就买下来呗,买下来养一年,长大一百多斤,没想到居然又逃跑了,跑回严家被关起来了。亏得严贡生认出来,这猪是他去年那头!严贡生说,这猪本就是我的,你要猪那就掏几两银子出来。王小二的哥哥王大跟严家吵了几句,就被严贡生的几个儿子打了一顿,腿都打折了,如今躺在家里。

这事儿在前面第四回就埋过线索,当时严贡生还跟张范二人说“二位老先生有所不知,这口猪原是舍下的”,但他自家的小厮都觉得不好意思,犹疑着“不肯去”。

光说一头猪,不足以显现严贡生的无耻,所以作者安排另一个五六十岁的老者黄梦统出场。黄梦统是农民,去年九月到县里交公粮钱,因为钱不够,于是准备向严贡生借银二十两、每月三分利,写下借约以后碰到乡亲聊起来,乡亲直接借了银子给他,还劝他不要跟严贡生借钱。他想想也是,于是就没拿严贡生的钱,但借约也没立即取回,这一耽误就是大半年。如今想起来取借约,严贡生就要这几个月利钱。严贡生的意思是:你本金未取,但借约也未取,所以我怕你还要借,本金就不敢动啊——耽误了大半年的利钱,肯定得老黄补上。老黄买了好酒好菜上门赔罪取借条,严贡生还是不肯,还把黄家的驴和米都抢了去,实在是气人。

老黄的故事里信息量很大。从小说来讲,是要表现严贡生的巧取豪夺,这是明明白白的。王黄两件事放在一起,正如汤知县说的那句话:“一个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其实可恶!”这时再对照第四回里,严贡生口口声声自称“为人率真”、“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云云,真是“既当又立”当面扯淡的典型。再看汤知县立即“将两张状子都批准”,是要拿严贡生过来问话。这再次显露严贡生自夸和汤知县“相与过几十年的一般”有多么搞笑,同时也反衬汤知县并非不明事理之人,那天听“甚是可厌”的张静斋的馊主意,实在是富贵功名太过吸引。

小说外的联想则是:一是老黄作为明清时代的普通农民,一年钱粮赋税要交二十两银子之多,记得那年周进坐馆一年毛收入十二两、净得不过五六两啊,农村真难、农民真苦,难怪“短少”交不起;二是乡亲一听老黄要向严贡生借钱,就劝老黄别借,可知严贡生名声之臭早已在外;三是严贡生的儿子们,既能把王小二的哥哥王大揍得起不了床,又敢把老黄的驴和米都抢了去,也确实是胆大妄为。再看当时严贡生为什么主动送了九个盘子的硬菜和张范喝酒,那还不是拐弯抹角向汤知县靠拢?而靠拢的目的呢,还不是为了欺负群众时方便一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