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信,我想和你分享一下我对未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的看法,这些内容,我在一些小规模的培训班上给学员们讲课的时候也曾经讲过。
我的观点是,未来经济总的基调是,虚拟经济会长期稳定发展,而实体经济虽然会有所恢复,但是会像过山车似的起起伏伏,最后当它趋近于平稳时,在整体经济中的重要性会降低很多。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各自的发展虽然并不矛盾,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它们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那就会变成零和游戏,因为二者总占比加起来只有100%,有一个谁为主谁为次的问题,这个意义上的双赢是不太可能实现的。想明白这二者的关系,对我们怎样设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会很有帮助。
回不去的趋势
长期以来,总有一些人(包括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实体经济是做正事,而虚拟经济只是泡沫。2013年,当谷歌的市值超过通用电气时,我正好在开一个国际学术会议,我那些学术界的朋友就纷纷说谷歌的股价太高了,是泡沫。他们的观点是,通用电气造了那么多东西,大到飞机的发动机,中到核磁共振仪器等医疗设备,小到电灯泡,怎么可能还不如谷歌值钱呢?
今天,就算把通用电气、通用电气的客户波音公司、以及全世界最大最挣钱的两家日用品企业强生和宝洁这几家公司都算上,它们的利润加在一起,也未必比得上谷歌一家。
我在前面分析硅谷经济时讲,微软、亚马逊、Facebook等企业在疫情期间的业绩一样很漂亮;但如果看实体经济,一定要找出一家表现良好的大公司,可能苹果可以算半家,这也是因为它业绩的一半是虚拟经济业务。在中国情况也差不多,腾讯和阿里巴巴表现良好,但是实体经济的大企业,大多日子不太好过。
当然,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等到疫情过去了,实体经济就会大反弹,但恐怕这是一厢情愿。如果你还记得2003年非典之后发生的事情,应该就能理解一句话:很多趋势一旦形成,就回不去了。
几年前,刘强东有一次和我谈起他创办京东网店的过程。他说,那时候正是非典时期,他在北京的几家连锁电脑零售店都没了生意,只能在网上打广告给大家提供网购服务。顾客呢当时也出不了家门,就在网上购买。结果他发现这个法子太好了,省掉很多人员开销不说,而且每天卖多少、卖到了哪里,一目了然,备货和送货容易很多。于是等到非典疫情结束后,他不是恢复零售店,而是干脆关掉了零售店,从此一心一意做电商。事实上,中国电商行业的全面兴起就是在非典之后。
电商兴起背后的技术发展必然性
我们很多人喜欢讲历史的必然性,寻找必然性。电商为什么会逐步替代掉大部分的传统卖场?背后根本的原因其实是技术发展所导致的一种必然性。具体讲,就是用信息取代能量。这二者的关系我在《科技史纲》课程中讲了很多。
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对比观察一下传统零售业和电商。传统零售业最基本的模式,就是每一个顾客到商店去买东西,无论这个商店是城里的购物中心、是郊区的仓储大超市或者厂家直销店,这个模式都是一样的。在美国,购物消耗的能量很容易靠出行的成本算出来。比如在社区附近的食品超市买东西,一次大约花30-50美元,花掉的汽油钱大约是2-3美元,加上汽车的损耗大约是5-6美元,也就是商品价格的10%-20%。
当然,你也可以坐公交去、骑车去、甚至走着去,但这样就要付出更高的时间成本。至于自己花掉的体力,还没有算在里面。所以在美国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去好市多(Costco)这样的仓储店购物呢?因为这样一次购买大量的物资,购物的花销虽然会增长两三倍,但是消耗的能量可能只要增加一倍多。从单位时间、单位能量购买的物品来讲,去仓储店购物就很合算。
那么,基于电子商务的零售和线下零售相比,最大的改变在哪里?它是将时间和能量成本降到了很低,但反过来,它要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且在互联网上传递更多的信息来吸引自己的顾客。这其实就是信息换能量。在信息社会中,一个总的发展规律就是信息换能量,远程会议、远程教育的发展,背后都是这个道理。
不过,在历史上,必然性成为现实,常常要以偶然性的事件为契机。2003年的非典事件,就是触发电子商务这个必然性的偶然因素。同样的道理,这次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我认为,它就是触发更多的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型的那个偶然因素。
将来,不仅是购物,教育、办公、娱乐,可能都会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在虚拟世界中完成。一个企业,特别是过去严重依赖线下实体经济的传统企业,是否愿意接受产业变化的现实,重视虚拟经济方向的发展,这很可能决定了它们在未来的命运。我不妨和你看几个例子,有几家企业,我认为最近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好。
传统行业的虚拟化转型
在这次疫情中,有一家过去已经不太受人关注的传统企业,突然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它就是沃尔玛。沃尔玛传统的商业模式是在全球开设大型折扣店,这也是电商之前最后一代传统零售业的代表。你可以想象,电商兴起之后,沃尔玛就在逐渐走下坡路了。
但在最近的两个季度中,沃尔玛的销售业绩提升了7.5%,对于一个年销售额体量极大(达到5000多亿美元)、销售额增长长期停滞的大公司来讲,这个增长业绩非常可观。特别是如果你再考虑到,沃尔玛的主要客户群体是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他们的收入在疫情中受到很大的影响,沃尔玛的增长业绩就更让人惊讶了。
实际上,带动沃尔玛业绩增长的主要就是它的电商销售额,在疫情期间增加了近一倍(97%)。而沃尔玛的竞争对手塔吉特(Target)呢,由于客户群主要是中产阶级,业绩增长就更明显了:塔吉特的全球销售业绩,2020年上半年增长了24%,其中电子商务增长率高达141%。
有增长的,自然就有下跌的,我们可以看到疫情中大量的实体商店和餐馆都关门了,而且很多是永久性的关门。这里面很多是转型不坚决,比如沃尔玛的几家竞争对手,像是JC PENNEY(杰西潘尼)、J CREW(杰克鲁)这些大型零售商。另外一些并非不想转型,而是因为它们的生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实的场景,像是米其林餐厅、高端百货店,比如8月破产的Lord & Taylor(劳德泰勒)就是这种情况。
不仅商业如此,娱乐业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电影院线的收入几乎跌到了零。那么电影院的生意是否将来会回复呢?可能非常难,即便有所恢复,情况也会发生变化,我认为电影公司将来很大一部分收入将来自互联网,而非电影院。
2020年8月,迪士尼发布了一条消息,新片 《花木兰》在美国大陆首先会在线发行,而不是采用传统的先到电影院上映的方式。这件事在美国影视和传媒行业备受瞩目,因为它被看成是未来电影发行的新的方式。电影院为了自救,有些院线也开始通过在线的方式向家庭播放电影。这些院线夹在电影公司和观众之间,最终可能被看成是鸡肋而淘汰。
当然,你可能会担心在线观看是否能赚到钱,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迪士尼的定价:一个家庭租赁一部影片48小时观看权的价格是30美元,正好相当于四张电影票的钱。不过,并非所有的家庭都有电影院级的音响设备,但随着线上娱乐越来越流行,家庭影院的销售也变得出奇火爆,在美国,它今年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00%。
有意思的是,大家在适应居家看电影的同时,还不忘记在电影院吃爆米花的习惯:在美国疫情期间,用微波炉烤的半成品爆米花销量也剧增了。与此同时,已经降温的VR和AR研究又开始重新上路了,目标是构造出一个虚拟电影院的环境,让大家感觉是在和朋友们一起看电影,还会人为添加笑声等一些电影院的环境声音。
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倾斜不仅仅发生在上述个别行业中,而且我认为这将会是一种全方位的转换。
经济发展与产业迭代的两个趋势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全世界经济有两个明显的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原材料(包括能源)成本在产品中的占比逐渐下降。电这种新能源的广泛使用,使得工业品中技术和劳动力的附加值占比逐步上升,机械产品的比重下降,电子产品的比重上升。到了信息时代,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
发明集成电路的诺伊斯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指出,未来的电子产品原材料就是沙子和铜线,关键是工艺,这道出了信息时代电子产业的本质。今天,虽然有时某些大宗商品会因为炒作而价格浮动,但是大宗商品相关的产值在GDP中的占比是越来越低。这是第一个趋势
第二个趋势则是,在全球GDP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占比越来越低,虚拟产品和服务的占比越来越高。中国过去在很大程度上靠房地产拉动经济,随之也产生了对于实物商品的巨大需求,但这只是在尚未进入小康阶段时的短暂现象。在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对于实物商品的需求量基本是恒定的,但那些国家的GDP依然在增长,而增长的部分,主要就是各种服务,以及像计算机软件这样的非实物商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实体经济行业其实已经是在苦苦支撑了,只是人们还不太愿意完全放弃过去的产业和过去的生活习惯而已,也就是说必然性的发生在等待偶然性的机会,而这一次机会来了。
对于实体经济,很多人觉得它们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所以即使经济效益不高,也必须维持。实际上,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相同的实物需要的劳动力是越来越少,从长远来讲,不可能仅靠实体经济来解决就业问题。要想解决就业问题,也许更需要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当然,这并不是说实体经济的总产值会下降,只是随着整个经济盘子的扩大,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会逐渐下降。我建议,如果你正准备择业,不妨考虑一下这个因素。
最后,也借这封信说一个大家经常问我的问题——对传统的小型零售经济怎么看待。这里我给出一个提示,利用信息换能量这个思路,对比一下它和线上销售哪个更有效率,相信你就可以找到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