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体现出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关怀和重视,释放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
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密不可分。近年来,民营经济在推动经济增长、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就业与社会稳定等方面持续发挥关键作用,逐渐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动力之一。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柱。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体现在多个维度,无论是在税收、国内生产总值、技术创新成果、城镇劳动就业、企业数量,还是在对外贸易领域,民营企业的身影都异常活跃、民营经济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大省如山东、江苏等地,民营经济的表现尤为亮眼。2024年,山东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6%,江苏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8.3%,成为地方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民营经济的韧性,使得这些省份在应对全球经济波动时展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民营经济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更是市场活力的“晴雨表”。
民营企业是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先锋。技术创新是民营经济的突出优势。近年来,在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转化能力显著提升。例如,专精特新企业的快速崛起,推动了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助力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还体现在对新业态的探索上。互联网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模式,均由民营企业主导,这些创新不仅重塑了消费市场,还为传统产业注入数字化动能。正如学者刘瑞明所言,民营经济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民营经济是社会稳定与民生改善的基石。在就业领域,民营经济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这一作用在人口基数庞大的我国尤为重要。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民营经济不仅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还缓解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此外,民营经济通过丰富商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从日常消费品到高端服务,民营企业的市场敏锐度使其能够快速响应需求变化,推动消费升级。
政策支持与法治保障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12月,《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的审议标志着民营经济地位的法律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该法案明确民营经济与其他经济主体享有平等权利,并通过规范涉企执法、优化融资环境等措施,为企业家注入“强心剂”。在政策层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通过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为民营企业创造更优环境。例如,山东等经济大省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这些举措不仅回应了企业的核心关切,也为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营经济与中国未来的共生共荣。民营经济的崛起,既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外部不确定性增加、内需增长承压等挑战,但民营经济的活力与韧性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关键支撑。未来,通过深化法治保障、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创新潜能,民营经济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正如《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初衷所示,唯有“藏富于民,藏技于民营”,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筑牢国家根基,实现“民经富国”的宏伟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