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型开放铸就新时代发展“通关文牒”

7月16日,《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文章,如黄钟大吕般为新时代中国开放征程注入强大思想动能。文章深刻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这不仅是战略方向上的深邃洞察,更是为我们在开放深水区奋力搏击提供了根本遵循与实践指南。

在全球化浪潮深刻重塑的今天,“制度型开放”正从经济术语跃升为发展的核心引擎。它超越了传统商品与要素流动型开放,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层面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当中国经济体量跃居世界前列、深度融入全球体系之时,那些曾助力我们起飞的“边境开放”措施,已难以满足进一步链接全球高端要素、参与国际高标准竞争的需求。国内企业面临跨境数据流动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困境、市场准入“玻璃门”等挑战,国际投资者则对营商环境的稳定性、透明度与可预期性充满关切。唯有主动对接、积极参与乃至引领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才能突破瓶颈,为高质量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制度空间”。

制度型开放的核心要义在于“立新规”与“拆藩篱”并举。一方面,它要求我们以“立”的勇气,主动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持续优化国内制度环境。从深圳前海探索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到海南自贸港试行“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再到国家层面不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保障外商投资国民待遇,这些实践清晰印证了制度创新对开放能级的巨大撬动作用。另一方面,它更需以“破”的决心,坚决拆除那些妨碍要素自由流动、公平竞争的隐形壁垒。清理妨碍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破除地方保护与行政垄断,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正是为高水平开放夯实基础的关键步骤。

面对“制度型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广大党员干部身处落实前沿,责任尤为重大。首先要成为“规则通”,不仅精通国内相关领域法律法规,更需敏锐把握国际规则演进趋势与产业技术变革方向,提升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利益、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更要勇当“实干家”,在各自岗位上推动具体开放举措落地生根。无论是优化口岸通关流程、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还是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保护知识产权,或是参与制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标准,都需要我们以“钉钉子”精神将顶层设计细化为可操作的“施工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当此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际,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是我们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抉择。这要求我们拿出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层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变革,拆掉那些看不见的“墙”,铺就一条条畅通无阻的“连心路”。唯有如此,方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汇聚全球优质资源要素,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力,让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