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读全文,贯穿始终的是一条清晰主线: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保护主义暗流涌动的当下,中国必须坚定以制度型开放塑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共同繁荣。结合工作实践,谈四点体会与打算。
一、在“为什么开放”上保持战略清醒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反复证明:每一次重大跃升都伴随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今天,我国人均GDP突破1.4万美元,正迈向高收入国家门槛;与此同时,单边主义、脱钩断链等外部冲击此起彼伏。越是在风高浪急之时,越要咬定高水平开放不动摇,这是破解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战略抉择,也是赢得国际循环主动权的制胜一招。
二、在“开放什么”上突出制度集成
文章强调,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从“边境开放”到“境内开放”,从“关税减让”到“制度对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深水区、无人区”。下一步可聚焦“三张清单”:
1. 规则对接清单。主动对接CPTPP、DEPA等高标准规则,在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数字贸易等敏感领域先行先试。
2. 压力测试清单。依托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每年滚动推出压力测试事项,形成“风险可控—经验评估—复制推广”闭环。
3. 标准协同清单。发挥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作用,在新能源汽车、光伏、跨境电商等优势领域推动中国标准海外应用,提升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三、在“向谁开放”上坚持双向奔赴
文章指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对地方而言,要在“三个并重”上下功夫:
一是稳存量与扩增量并重。建立重点外资企业“服务包”制度,省领导挂钩、服务专员驻点,确保项目“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
二是引资金与引功能并重。瞄准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亚太区总部、全球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高端功能,实行“一企一策”支持。
三是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用好“投资中国年”“链博会”等国家级平台,组织本土企业赴RCEP成员国开展产业链精准对接,推动“地瓜经济”藤蔓全球。
四、在“如何安全”上树牢底线思维
文章特别提醒,“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制度型开放必须把风险防控嵌入全过程:
——建立外资安全审查与反垄断执法联动机制,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领域“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完善数据跨境流动分类分级管理,探索“数据海关”监管沙盒,实现安全前提下的便利流动;
——健全开放环境下的金融风险压力测试,重点监测跨境资本异常流动、汇率大幅波动等苗头性问题,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五、在“谁来落实”上强化担当作为
制度型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对领导干部,建立“开放指标”考核体系,把制度创新成果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
对基层干部,开展“开放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培育懂规则、懂外语、懂谈判的复合型干部;
对市场主体,完善“容缺受理+告知承诺+信用监管”全链条机制,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制度型开放,在法治轨道上统筹发展与安全,就一定能把开放优势转化为制胜未来的强大动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