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第14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这篇纵贯13年、汇聚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的纲领性文献,向世界再次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文章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深邃的战略思维、系统的实践路径,为我们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对外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向世界注入了共促发展的中国信心。
一、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更是未来发展的最大确定性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8%升至18%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生动诠释了“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的辩证逻辑。今天,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最大中等收入群体、最全产业配套能力,仍是跨国公司产业链供应链的首选地。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二、从“流动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高水平开放的路线图更加清晰
文章深刻指出,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其核心抓手是“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资和对外投资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从2013年首个自贸试验区在上海挂牌,到今天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贸港梯次铺开,我国已推出32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近一半已向全国复制推广。下一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辐射作用更强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将为全国提供更为丰富的“制度试验田”。
三、统筹开放与安全,筑牢风险防控的“防火墙”
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这是文章传递的重大战略判断。面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刻调整,我国将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开放,确保金融、数据、生物、资源等领域的安全底线不被突破。这也是对“在开放中守住安全,在安全中扩大开放”辩证法的最新阐释。
四、以“一带一路”为平台,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文章把完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作为扩大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一环,强调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十年来,“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面向下一个金色十年,中国将与各方深化绿色、数字、创新合作,把“一带一路”打造成造福世界的“发展带”和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
五、以人民为中心,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关乎国家竞争力,更关乎百姓福祉。文章指出,要“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通过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口、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倒逼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落脚到提升14亿多消费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进博会“全球首发”“中国首展”的爆款新品,到越来越多“自贸药房”“零关税游艇”飞入寻常百姓家,开放红利正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品质。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携手共进的共同机遇。只要我们始终高举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旗帜,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就一定能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