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二:
觉察自己的冲突模式,包括在日常亲密关系中类型,冲突时的类型,以及冲突以后的类型。
日常亲密关系中的类型:讨好隐忍型。其实我很不喜欢讨好这个词,有一个卑微感,但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内心里都是在讨好隐忍的。这种隐忍讨好最早应该是和父母的互动中开始,因为记忆里从小得到的关注和重视就比较少,在夹缝中生存,觉得自己没有姐姐弟弟逗人喜欢,被嫌弃,被忽略。总是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提要求,怕不被喜欢,怕给别人添麻烦。希望自己乖一点,懂事一点,勤快一点,就可以得到多一点的爱和喜欢。注意力常常都在外界,观察体会别人的反应来作出反应,忽略自己的感受,想得最多的是我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我想怎么做。
和男友在一起,我应该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完美父母的形象,带给我呵护,宠爱,指引,依赖,包容,几乎我所有在父母那里感觉缺失,匮乏的东西。但我依然感觉在他面前我不敢放任,不敢放开自己,很多时候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都是顺着他的意思,把他的想法放在第一位,害怕自己表达出来的东西不被接纳,不被喜欢,被嫌弃。这周上完课,内在好像有些敢于反抗和拒绝的感觉,有几次他让我帮他找东西,陪他做什么事,如果是以前就算我自己时间再紧也会先搞他的事。我直接说我现在忙死没时间,你自己搞吧、哎呀,先放着再说吧。他反应也挺好,我问他,有没有觉得我变拐了?他说,你一直蛮乖啊。
冲突时的类型:激烈对抗型。三年前是我和他激烈冲突最多的一段时间,那也是我两次印象最深的冲突之一,不是一次,而是一段时间里频频发生带来的心理印记,触发了我深层次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他说我变得面目狰狞,完全像突然变成了一个很可怕的人,是的,每次冲突我都歇斯底里,恨不得鱼死网破,当时是没有什么觉察的,现在回看那时确实很激烈。
在爸爸那里是没有发生冲突的具体记忆的,因为我不敢,他吼起人来很可怕,少有的几次也是我带着试探性的开口吵架,在大着胆子试探他的反应。
妈妈应该是让我感觉最安全的人,和妈妈有过几次比较激烈的对抗,硬着头皮,硬着心肠在她面前任性,过后还冷战不理她,回想起来有很多的愧疚。
姐姐也是让我感觉安全的人,我们从小打打闹闹到大,彼此的反应和尺度都彼此熟悉,在她面前有时任性,有时体贴,是我感觉温暖安全可靠的人。在我们的互动中我并没有感受到她的强势,更多的是包容和支撑。
我想我唯一不想对他发脾气的人,就是我弟弟,有太多的不忍,我知道他是一个很背负,很懂事,很承担的孩子,就算我对他有不满有捉急也只会自己默默咽下去,想到他更多是心疼和怜爱。写到这里,我觉察了一下,在我心里弟弟的心理年龄似乎只有5岁左右,好像总是停留在爷爷带他去了姑妈家一段时间,他回来了后找妈妈的那个怯怯的神态,所以当他现在已经有了两个小孩,我心里不觉得他已经当了爸爸。
普通人际关系里很少和人发生冲突,一般好像觉得没什么好吵的,看得不顺眼不理不接触便是,很多时候觉得没那么多力气去吵架。也不想轻易破坏关系,来得去得就行,在学习知道了语言的暴力和伤害后,越发不想轻易去伤害,有时心里想,我不怼你就是对你最大的慈悲了。
有时会和陌生人之间发生冲突,特别是在我本来心里就憋了很多的情绪后,很容易一触即发发生激烈的争吵,在争吵时其实是有意识的,知道自己是在找出气筒发泄,冲突完对自己会有很多鄙视,觉得自己也成了个“垃圾人”污染社会,我传递出去的负面能量别人也许也会继续传递,连锁反应,有点点的负疚。
冲突以后的类型:隔离冷战型。冲突后冷战是常态,一方面是用冷冰冰,不理人,不回应的方式作无声的反击,想让对方知道我这里的愤怒委屈不满。另一方面这种条件反射已经用了很多年了,想换下别的反应模式,但是切换不过来。